张之路、曹文轩、葛冰、杨红樱……很多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都曾经有过当中小学教师的经历,“中小学教师+儿童文学作家”甚至成了标配。但近年来,少儿文学杂志已难见教师来稿,出版社也鲜有教师作者。儿童文学创作一派火热,曾经的主力军却处于失语状态。(7月7日北京日报)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口,在其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由于很多儿童文学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校园生活,因此以往儿童文学的创作者大多数都是中小学教师。然而,时至今日,中小学教师的创作热情不再,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其一,教师的工作压力大,时间难以保证。如今,很多老师都是一人多能,教完课,还要负责兴趣班,负担比以前重得多,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安全。在学校操心学生,回家还要照顾孩子。
其二,文学创作带不来相应的回报。一方面,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上,鼓励教师文学创作基本就是一项空白,有时教师写一篇征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也不会肯定。另一方面,写一篇论文可以评职称、可以晋级,但搞文学创作既占用了时间,还很容易被视为不务正业。所以即便是有爱好的老师,由于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已很难静下心来创作。
其三,拥有文学梦想的老师接受文学培训、参与文学活动的机会太少。一直以来,教师的学习、培训是很多,但这些培训大多数与文学创作无关,即便有这样的培训也会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
显然,没有时间、条件有限、难求回报,即便教师有文学创作梦想,也难以有创作的激情。我认为,激发教师的儿童文学创作热情,让更多的怀有梦想的教师投身到儿童文学创作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还需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体系。
首先,教师的学术评价体系不应该固化在发表论文上。如果教师创作的文学作品够水平,在够水准的刊物上发表,或者在出版社获得出版,就应该认定为学术成果。
其次,鼓励有梦想的教师参加文学创作培训等系列活动,给他们更多靠近文学的机会。因为写作不仅是一种兴趣,还需要更多的文学熏陶和方法指导。更不能急于求成,文学创作如同一个走远路的人,各方面都要准备充足。
此外,举办一些相关的征文活动,促进教师以写促读,以写代读,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水平的提升,更有益于语文教学。
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躯体里的血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基础。儿童文学创作,教师们拥有天然的优势。
鼓励教师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不仅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更有利于学校文化氛围的提升。化解当前教师创作儿童文学的失语状态还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起来,发挥教师天然创作优势,给教师创作的空间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