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给“状元热”降降温

最近,高考分数一出炉,各地“状元”便成为讨论的焦点,不仅是民间媒体热闹,官媒亦不甘落后。有政府网在向民众发布“特大喜讯”的同时,还附上一句:省状元再次花落我地!他们才是真正的学霸,是父老乡亲的骄傲!

十五年前,教育部就明令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后来还有研究机构拿出调查数据证明“绝大多数高考状元走出社会后并未取得突出的成就”,但如同既定程序,年复一年,炒作高考状元的大戏疯狂上演。

何以至此?

这些年,笔者所在的湖北地区的高考状元的确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有戴红花、乘敞篷车高调游街的;有戴状元帽、身着状元服、骑马游古隆中的;有走红毯接受政府高额奖金的;更有接受各种媒体访谈,被送上神坛,成为无数的渴望高分者的榜样和偶像的。

显而易见,“炒作状元”乃利益驱动也。

时下,除了骨子里断不了的状元情结,更有极其诱人的现实利益。状元出自哪里,就标志着哪里有升学率,也就在来年拥有可观的生源和财源。媒体曾经披露,一个省级状元,竟然有可能带来高达百万元的直接经济利益,让状元本身、状元所在中学甚至状元所在县市一夜之间名利双收。更不要说由此带来的间接收益——在有些县市,培养出状元的学校领导或县乡教育部门的领导,也能由此得以升迁。

从学校到地方高层,再到媒体和商家,“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炒作“状元”之风盛行,其不良影响值得深思。

毫无疑问,“炒状元”事实上就是“炒应试”,过度热炒状元就是助推应试教育。可以说,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种教育是不需要考试的,只是考试的目的与方式各有不同而已。应试教育并不是说教育中没有考试,而是把学生当成分数与升学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多是功利性的、被动的,所学的知识多是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真实感受,离实际运用能力与智慧、人格的形成有很远的距离。

应试教育,由于强调标准答案与死记硬背,对人的个性摧残是触目惊心的。应试教育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教育是培养健全的人,是帮助人成长的。教育的目的正如杜威所说的那样,是生长。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他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所需要的一切。

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运算法则。一起长大的人,未必能一起上学;都读了大学的人,未必都能立即找到工作;没有立即找到工作的人,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同样是念了哈佛,梭罗毕业不找工作,借把斧头跑到瓦尔登湖畔搭了个木屋,过一种隐居的生活,而盖茨索性中途辍学,不久就创办了微软公司。

炒状元”亦乃“炒政绩”。“高考状元”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如果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都去排“高考状元”,那就“高考状元”满天飞了。仅以考试成绩排优劣,偏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对年纪轻轻的学生无形中起到了误导作用;对那些成绩稍差的考生和高考落榜生,也人为地造成了心理压力。从整个社会来说,显然是不合适的。

由一级政府承诺或出面重奖所谓的“高考状元”更是不妥。政府管教育,应该管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学校几块牌子的“高收费”问题、教师队伍的素质,等等。少数学校为了实现状元“零”的突破,置绝大多数学生于不顾,开小灶,毕其功于一役,而整体教育质量一团糟,教师队伍水平惊人的低下。即使出个把“高考状元”,能说明什么?无非是“一俊遮百丑”,自作多情给教育“政绩工程”涂脂抹粉而已。这种数十万元的重奖,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还是对社会公众的启示,都是十分有害的。这种偏重于物质诱惑的做法,这种借奖励“高考状元”为自己打造“政绩工程”的做法,真是要三思而行了。

“高考状元”,一个带着浓重的封建色彩的词语,却被广大民众津津乐道,并热切向往,这让我特别感慨。从某种视角看,热炒“高考状元”,正是社会浮躁之风的显现。其实,今日的高考放榜,与一千多年前科举考试的放榜决然不是一回事,甚至与一二十年前也有很大的区别。

相对以往,以考试这种相对公平的方式选拔人才,基本形式没有变,但是考试的录取比例、考试与个人前途的联系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锤定音的时代已经过去,高考成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力也在减弱。我们可以找到很多高考改变命运、成就人生的案例,也能轻松找到很多高考不如意者走向成功的励志故事。“状元热”降温,教育才会播出灼灼桃李花。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给“状元热”降降温  降降温  降降温词条  状元  状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