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今年江苏省只向考生本人提供高考成绩,不再向考生所在学校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可到省考试院网站自行打印成绩单。江苏省教育厅一位领导介绍,此举是为了压制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淡化高考成绩,不仅保护了学生隐私,也有效地遏制生源大战的现象,促使学校、家长落实素质教育,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6月24日中国青年报)
考试部门不向社会、学校公布高考成绩,理论上讲,学校没有了分数的来源,也就缺失了排名的分数依据,排名比成绩的现象自然就会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利于社会各方淡化高考成绩,但这真能压制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有效遏制各种形式的生源大战吗?
事实上,有关部门不提供高考成绩,学校也有多种获取学生分数的途径。比如,一些班主任在考前就将学生的考号及密码记录在册,等到高考成绩公布时,学校的高三班主任帮学生查询分数并录入电脑进行排名,或者叫学生将自己查得的分数截图发班主任,据此进行统计,从而得知整个学校的考试情况,再根据招考划分的批次,便不难统计出一段或一类、二段或二类的学生数了,并据此算出重点率、本科率、上线率,展开宣传攻势,争相赚取社会印象分,以取得一席之地。
由此可见,不公布高考成绩并不能减少人们对成绩的关注,只要有社会对成绩的追捧与膜拜,自然就有为了高考成绩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的存在,以及为了高考成绩这个目标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源大战。究其原因,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值得关注。
一是民众的上升通道。众所周知,高考仍是被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也是人们寄予希望之所在。况且,在当今,读书看成绩、就业看学历的现象仍为普遍现象,于是,升学考试自然就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思想,成绩也就成了人们挥之不去的最高期待。一些考生十二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取得一个较好的高考成绩,读上一所好一点的大学,在此基础上找到一份好一点的工作,打通进入社会高阶层的通道。
二是学校的评价机制。对于如何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主管部门,都无一例外地把眼光放在了学生的成绩上。这样一种学校评价观主导着学校发展的方向,也引导着学校的管理行为,学校的评价体系自然就是“以成绩论英雄”了。学校千方百计地查看学生的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评价机制在作怪。试想如果没有学生的成绩,该怎么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一切都是成绩“惹”的祸,江苏省相关考试部门不向社会、学校公布高考成绩,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高考成绩还只是教育偏向的一个结果,如果只看到高考成绩这个问题,从高考成绩这个结果出发,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扭转不了应试的大方向。
成绩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方式,是以分数为最终目标还是以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为最终目标,其结果会迥然不同。如果以分数为最终目标,再加上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机制,必然出现的是“目中无人”的应试风气,最终让学生缺失各种素质与能力。
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有效遏制生源大战,推行素质教育,还得统筹兼顾,系统发力。目前一些高校正在探索的自主招生模式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发出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这是引导基础教育培养转型的指针。
虽然,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额还相当有限,最终还是特别注重高考中的成绩分数,但一些知名高校,如果通过自主招生解决一半或一半以上的招生数,改变人们的上升通道,最终“以高考成绩论英雄”的招生状态将会被大大削弱,进而能够引导初高中学校转变培养模式,改变评价方式,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产生教育发展上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