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感恩教育岂能搞得像传销一样

近日,一段“朔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听取感恩教育课程,集体痛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网友看后质疑学校行为,称演讲者欧阳维建是“洗脑”“文化传销”。该校校长回应称,此举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感恩。(5月26日新京报)

感恩教育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之一。为何此视频会引发网友争议呢?根本原因在于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

同样是感恩教育,因为采用的形式不同,具体过程不同,所花成本不同,最后的教育效果不同,网友的反应也就会不同。比如,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让学生集体跪拜老师的感恩教育,让学生集体跪地为父母洗脚的感恩教育,就被网友吐糟为集体作秀。相反,让学生以传统的家书方式对父母表达感恩之心,创新家书书写方式,让学生写小楷家书表达感恩之心,就受到网友热捧。

我不否认演讲者让学生集体痛哭的效果,但我不认同这种方式。道理很简单,即使这种方式运用于非“感恩”的主题,某种人群也会出现集体痛哭现象。比如,用于自责教育,甚至用于传销洗脑。

这说明什么呢?至少说明,这样的方式并非是真正的感恩教育效果,而是某种心理模式或心理暗示技巧在起效果。

几年前,某薄弱学校请来一位“著名”励志演讲者,把学生及其家长集中在学校大操场,共同接受所谓洗礼。一开始,演讲者用低沉沙哑的嗓音暗示考不上大学的痛苦,接着提高声音,举出若干刻苦奋斗的成功案例,一句接一句地追问听众“考上大学好不好”,得到的回答当然是从起初一部分人喊“好好好”最后成了集体高呼“好”。经过一番铺垫,演讲者抬起胳膊东指西指并高喊“你说你说”,还亲自走到人群里,让身边的几个学生大声说“考不上大学誓不为人”。并把几个学生引导演讲台上,让他们声嘶力竭地喊出某某大学的名字,和家长、班主任“深情拥抱”。至此,台下听众激动万分,情绪失控,哭声喊声连成一片。

后来听说,那几个高喊要考上某某大学的学生,虽然刻苦努力了,但终因为基础太弱,没能如愿,而是愉快地进了某职业院校,选择了各自喜欢的专业。其中,有一位学生对他的班主任说,当年太幼稚,忘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古训,不懂情绪鼓动代替不了真正的励志教育的道理,这才经历了一次被人控制的“傻事”。

我想,不管是感恩教育还是励志教育,都不能让学生对感恩和励志的内涵失去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认识和表达。即便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也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对某种知识的独特体验,用理性精神呵护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使之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适应未来社会的人。

反观某些所谓的感恩演讲和励志演讲,制造集体痛哭效果的行为,无疑具有“去个性”的嫌疑。“去个性”是法国社会学家博恩在《人群》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与群体一起做某种活动时,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使个体的个性溶化于群体,心理无法保持个性,最终失去个性感。一个人失去个性感,也就失去了自我意识,从而成为某个情绪刺激者控制的工具。

我要说的是,感恩教育能让学生流出眼泪来,本身不是坏事。但是,通过刺激和控制学生的情绪出来的效果,也不能算作好事。因为即便是对自己父母不孝的人,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或训练有素的演讲技能,让处于群体中的听众群情激动,泪流满面。

教育需要理性,感恩教育同样需要让理性的光芒照进学生的心田,让孩子们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的做人道理,知道自己该如何具体孝敬,提升他们对孝道文化更深层次的领悟,帮助他们生成独立思考和辨识愚孝的认知能力。这才是判断感恩教育效果的要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 感恩教育岂能搞得像传销一样  传销  传销词条  岂能  岂能词条  感恩  感恩词条  一样  一样词条  教育  教育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