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替“雇主”喊次“到”就可以轻松赚到一二十元钱。大众网记者调查发现,在山东济南高校众多替课QQ群里,有偿替课俨然已经形成了产业链,替课明码标价,有的“替课族”能月入千元。(5月14日大众网)
大学生替课成风不仅发生在山东诸高校,在全国各高校也已然成为常态。对于这种反常的替课成风现象,人们往往把罪责一股脑儿地归咎于课堂教学,认为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够鲜活生动,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这方面的原因的确存在,但问题的重点却不在于此。
大学本应是他们孜孜以求于学业、学术,奋发进取的时刻,然而他们却思想萎靡、丧失斗志,这从侧面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追根溯源,找到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因素,标本兼治已刻不容缓。
目前,全国不少省份都先后召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一系列贯彻中央精神的硬招、高招、实招。但我们还需认识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灯塔,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螺丝钉”的最有力的“扳手”。要上好螺丝钉,必须有一个称心如意的扳手。
教师不仅要“传道”,还要“授业”“解惑”,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播者、真理的播种者,还要成为灵魂的塑造者、思想的缔造者,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品行的“大先生”。做好“大先生”,让自身先硬起来,才是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壁垒的“最先一公里”,才能真正将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工作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
然而,目前不少高校教师既不能潜心问道,由耐不住寂寞,忍不住诱惑,受不得清苦,走上一味追求“前途”和“钱途”的道路,又不能认真关注现实社会,仅仅把自己禁锢在象牙塔内,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不说,还不能到实践中吸收养分,从此使科学研究走上歧途。如此,他们既不能做到“学高为师”,又不能做到“身正为范”;既得不到学生的尊重,也无法起到“领路人”的角色。不少教师被学生称为“老板”“叫兽”,难道不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讽刺吗?
因此,要想去“替课成风”这种现象,必须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最先一公里”,从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入手,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做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才是“根”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