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一个月,济南不少幼儿园频繁接到大班孩子的退园申请,理由是要送孩子上校外的幼小衔接班,不想在幼儿园继续“混日子”。一些家长认为,如果不上,上了小学会落后于同龄人。这成为“抢跑”的普遍心态,幼小衔接也成为小学教育的提前延伸。(4月10日澎湃新闻)
近年来,在临近上小学的这段时间里,都会出现本该在幼儿园生活的幼儿上衔接班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不外乎众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从着眼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此时我们有必要首先厘清这两个问题:
其一,幼儿上幼小衔接班是否有必要?众多的教育专家早已提出了忠告: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从长远看,这种近乎“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对未来一代的后续发展是有害无益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因而,这几年来针对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各地进行了不断的整顿,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很多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尽管提前学过小学一年级内容的孩子刚开始可能学得更轻松些,但经过大半个学期的适应和磨合,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却会适应得更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大多会更有学习动力和乐趣。更何况,很多幼小衔接班因存在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等因素,导致教学上不免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会让孩子在以后纠正起错误来付出更多努力,更重要的是,这些“抢跑”行为会直接导致这些孩子学习兴趣的下降。因而毋庸置疑的是,除了少数幼儿因接受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而需要适当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强化外,对于绝大多数幼儿而言,提前接受“小学化”的教育的潜在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其二,很多家长何以热衷于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让自己的孩子上幼小衔接班,既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接送和辅导等工作,更需要支出不菲的辅导费用。因而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让孩子提前接受小学教育实属无奈之举,是缘于大环境下的跟风而进,更是因为内心深处担忧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无奈与焦虑,反映出的也正恰恰是不少地方对校外辅导机构的监管不力,对于幼儿家长的引导不力,以及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等深层次原因。
因而,针对不少家长为娃抢报衔接班的现象不断出现,除了社会、媒体等做好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外,更直接有效的当是幼儿机构和教育等职能部门做好引导与监管工作,进而促进幼儿教育走上一个正常有序的轨道。
一者,职能部门须要担当起自身的监督管理职责。早已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对建立一套适应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而现今在落实这一《纲要》的行动中,重要的莫过于各相关部门联合对已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管。因为在利益驱动下,有关机构提前开展这种成规模的教育,既违背了幼儿的成长规律,更与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政策精神相左,因而在这种不正常的教育现象面前,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是不可或缺的,问责机制也同样有必要及时跟进。
再者,幼儿教育机构也有必要和有义务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充分利用如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平台等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引导,使家长广泛知晓“抢跑”的危害与后果;同时不妨积极发挥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多管齐下地打消家长的焦虑心态和担忧心理,从而从源头上杜绝“抢跑”现象的发生。
幼小衔接班的大量出现,使本该在游戏和玩耍中活泼成长的幼儿提前失掉了应有的成长乐趣,更违背了教育规律,假如眼光再放长远一点的话,对未来一代的人才质量也造成了潜在的隐患,自然亟需相关部门和幼儿机构像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那样断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从而还孩子们一个正常自然的教育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