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被称为“清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给了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豆瓣也分别为其打出8.5、9.0、9.2的高分。但也有人在评价这类节目时比较谨慎,“现在的几档文化类节目,更多的是在拼情怀和新鲜,这样的形式能有多长久的电视生命力,并不是很看好”。
其实,对于任何新生事物,时间长了,新鲜感总会消退。电视节目不管你多贴近生活,观众也都有审美疲劳的那一天。想当年电视直播春节文艺晚会,全国到处出现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但今天收视率大大下降。人们肯定《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除了因为这些节目给电视荧屏带来一阵清风和盎然春意以外,更是因为它们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沉睡的美好记忆。“唤醒”是电视节目成功所在,更是我们教育的最高宗旨。
各学校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目标不是让学生回到过去的“之乎者也”,而是以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抓手,唤醒学生的民族意识。
“学生扰乱教学秩序,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惩戒。”近日,青岛市在全国率先发布教师可以对学生惩戒的地方性政府规章,其目的很明确:在一些“熊孩子”因惩戒缺失而变得肆无忌惮的时候,通过出台教育规章唤醒违纪的孩子。至于老师敢不敢用,能不能用,怎么用,笔者以为那是后话。惩戒不是目的,唤醒才是根本。
央视还播出过“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等关于读书的公益广告,就是希望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宣讲和仪式感的刺激,唤醒学生和国人的读书意识。
电视节目有创新,能起到唤醒作用,我们就要为它们鼓掌。同样地,起到唤醒作用的教育就是好教育,没有忘却唤醒的教师就是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