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高中名校长在发言中非常自信地说:“高中课程一般包括校本化的国家课程和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没有地方课程。”该校长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质疑。
《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传统文化”属于地方必修课程,并提出了从小学到高中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实施要求。其他如安全教育等,也有相关要求,而作为名校长却浑然不知,真的是匪夷所思。
无独有偶,在一次全省中小学课程建设现场研讨会上,一位省内的名校长直言国家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不科学,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标准等,引起了与会者一片哗然。
国家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标准吗?按照中小学课程标准,学科课程的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学科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学科教学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深处确立起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各学科课标中也有相关标准,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等。可见,国家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我们的名校长不懂课标,却妄言批评。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意志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载体,不知这样的名校长是如何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
更为可笑的是,这样有个性的名校长绝不是个例。前期,在一个由省内名校长和名师组成的教育群中,发生了关于课程的激烈对话。有的说,课程是跑道,课堂是机场,课堂大于课程;有的说,课程是框架,课堂是墙和地板;有的说,先有课堂后有课程……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众所周知,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而作为名校长,连课程的基本常识都不懂,岂不可笑?
究其根源,就在于一些校长缺乏应有的学习研究意识,不读书,不研究,习惯于行政思维,满足于凭经验教学、拍脑袋决策。这样的校长即便凭个人激情和努力,做出一点成绩而知名,也绝不会走远,更不会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产生“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效应。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加强学习研究,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才是这些名校长实至名归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