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抓住孩子成长的“时间窗口”

11月7日,在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表示,核心素养包括很多方面的要素,审美能力、情感能力、同情心等都是重要部分。如果一个人从小能够在教育的带领下懂得欣赏优美的文字,培养对生命的热爱,培养自律和遵纪守法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核心素养的意义。(11月8日人民网)

按照俞敏洪的看法,核心素养主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诸如热爱、自律、良好习惯、同情心等这些概念,的确难以予以精确的数学计算。但相比智力而言,这些非智力因素显然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重大意义。

令人忧虑的是,在目前的考核机制下,很多学校都是一切以分数为标准,每个学生都希望考上北大清华。中国最精英的孩子通过努力进入最好的大学,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和北大心理学教授讨论北大学生问题的时候,他说大概30%左右的学生有心理问题或者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每年想要自杀的不在少数。”在俞敏洪看来,这是一个大失败。

如果说这不是危言耸听,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为什么最精英的孩子进入最好的大学以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笔者看来,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应试教育的外因,但这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原因。恐怕在他们上大学之前,甚至是童年时代就已经埋下了隐患,需要我们追根溯源,寻求真正的解决之道。

汪丁丁在《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中指出,幼儿期间有一个激活“社会脑”的时间窗口,错过这一段时间,可能导致“自闭症”——不理解他人的意图从而缺乏同情心。由此,汪丁丁得出结论,儿童早期教育,“社会脑”的开发远比任何智力开发更重要。他还指出,一个人的幼年教养,通常定义为3岁至7岁,最晚可至10岁,在这段时间内的全部体验,意识的和身体的,构成了幼年教养的内容和性格的定势。人格心理学的当代研究表明,性格一旦定型,几乎终生不变。

无独有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女教授Rebecca Saxe研究发现,如果我们错过了3岁至5岁这一宝贵的时间窗口,统计而言,我们将无法形成关于他人判断的判断。而这又和中国的一句老话“3岁看大,7岁看老”惊人一致。

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那就是家长要高度重视孩子“窗口期”的情感教育、人格教育,以积极健康的言谈举止言传身教,陪伴他们成长。如果错过了童年时代培养核心素养的“窗口期”,就可能会使孩子失去最佳的发展时机,为将来的漫漫人生路埋下隐患。即便没有应试教育,他们同样也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抓住孩子成长的“时间窗口”  抓住  抓住词条  窗口  窗口词条  成长  成长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时间  时间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