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曾经听过多节小学语文课,总感到很累,执教者累,听课者也累。“累”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内容“多”了,二是教师做的“多”了。相对来说,“少”的则是重点不突出,学生无多少事情可做。
解决“累”的策略之一是,实实在在地围绕“作业题”设计、实施教学。其实,小学语文课是可以简单一些的,抓住读、背、说、写,从感悟、体验、积累、表达、书写等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当然包括识字、写字和口语交际等在内。
但是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当有人听课时,不少教师会不自觉地进行阅读教学。有一次我听的8节课中,7节是阅读教学,把教学内容和课内活动设计得丰富是这几节课教学的共同特点,以致有几节课出现了拖堂现象。内容丰富势必会出现教学不深入,朗读指导不到位,字词句训练不扎实,体验性阅读、合作性学习、汇报交流浅尝辄止等情形。这是第一种情况。
还有就是教师行为“三多”:讲的多、问的多、动的多。有一种情形比较普遍,就是从课始到结束,教师话语连篇(其中有不少是废话),呈现出满堂讲的情形。有的课上,师生问答贯串始终,一堂课可能会问上20多个问题。在我所听的8节课里,每位教师都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但至少一半不能熟练使用,点击出错时常出现,以致教师手忙脚乱:一会儿点击鼠标,一会儿板书,一会儿前后走动。如此忙忙碌碌,下课后教师声音沙、汗流浃背,也就在所难免了。
要想避免这种境况,我觉得须有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本分。也就是“依标据本”(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授课),上语文课就要在“读”、“写”、“听”、“说”、“背”、“识”上下功夫。
第二,实在。也就是“重点突出”,把一堂课上得有用。不要处处兼顾、面面俱到,却浅尝辄止;不要忘了“根”(汉语言文字)和“本”(一定阶段的学生)。
第三,有效。也就是“学有所获”,最重要的是“方法”知识的获得。这既要教师“教”——不是“讲”,而是示范以及迁移,更得学生“学”——亲历、体验。
当然除了内容聚焦、时间集中、方法突显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环境(情境),提供空间,保证时间,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从语文学习的基本活动、基本任务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有时候,学生还得动鼻子去闻,动舌头去尝,动牙齿去咬,动脚去走、跑、跳。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要让多种感官“动起来”,这一方面是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
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等,都离不开“动”。让感官“动起来”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真正“动起来”,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