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妈妈给我买了一双耐克的球鞋,学校就取消了我的贫困生助学金》的微信文章引起网友讨论。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贫困生,因为一双耐克球鞋被同学举报,失去了贫困生助学金。是否具备贫困生资格要以耐克鞋为依据,十分滑稽,这就如同《变色龙》中的狗到底是不是将军家的一样可笑。然而仔细考虑后,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有无高档物品被作为贫困标准的原因是什么?回归根本,是大学生贫困评价工作做的不够仔细,浮于表面。
国家发放贫困助学金的真正目的是帮助那些家境贫穷的学生完成学业,可有的大学生领到贫困救助金后大摆宴席,宴请好友聚餐;有的原本就很富裕,但四处造假,找熟人盖公章,寻签字,写申请,骗领贫困救助。贫困金慢慢失去了其原本价值,成为了弄虚作假,以人衡定的钱财收入。由于学校难辨学生提交的贫困助学申请真假,于是,一些人便想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办法:学习差的不能拿;有高档手机的不能拿;有高档手提电脑的不能拿......这样的规定能约束部分人造假,但遗漏诸如上述新闻中的特殊群体。
因此,贫困补助的发放工作还得做的细致些。笔者以为,贫困助学金的发放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宣传教育。加强学生的品行教育,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贫困助学金的作用,进而让助学金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助学作用,切莫让部分学生觉得助学金就是钱,就是利益,只要是利益就要去争取。自身富有还不遗余力去争取贫困救助金的行为本身就是道德败坏。
二是细致考查,规范发放,建立信用机制。对于申请贫困助学金的学生,除了让学生自我申请外,校方可组织部分老师对该生的家庭状况进行实际考查,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就严肃处理该生,并写入学生个人档案。这样,在严格制度的约束下,学生的个体行为也会得到适当的规范。
三是规范标准,依规行事。贫困救助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对于欠发达地区,家庭年收入不足6千是贫困,而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年收入6万或许就是贫困。两者之间差值悬殊,所以衡量贫困本身就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参考各地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进行标准衡定,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自身状况的科学标准,切莫只关注学生的物品,把有无高档物品作为发放的标准的确有些草率。
总之,作为个体的人要有道德伦理观念,作为发放者的学校要创建切实可行的发放标准,努力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最终以严格的制度让助学金发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