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比慨叹“上了名校仍然一无所有”更重要的是啥

最近两篇题目分别为《一个非典型“985”毕业的大学简史》和《我上了“985”“211”,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的微信推文里,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为一名名校毕业生的无力感。不止如此,推文下方10W+的阅读量和数千赞显示,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然而,每年高考临近,网络上都会有这样一句网络流行语:“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夸张的语言道出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很多学生梦想着考入“985”“211”院校。

无论成因如何,对于名校竟然出现两种截然对立的声音,这值得深思。

不可否认的是,与普通院校相比,名校毕业生目前在就业方面很有优势。在习惯“门缝里看人”的用人单位眼里,不是“985”“211”院校的毕业生就很容易被看扁,这一现实加深了学生对“985”“211”的崇拜和追逐。

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社会对“985”“211”的横幅式认知就是对这些学校及大学生一种的捧杀。这样结果就是,社会成员对名校认识日渐肤浅,很多学生习惯性地认为,只要凭借高中时的潜心攻读,经过高考的“优胜劣汰”,最终进入“985”“211”大学读书,就算是功成名就、幸甚至哉。

进入名校真就万无一失了吗?梳理两篇微信推文的内容可以发现,文章作者用压抑、自卑等苦闷基调揭示了象牙塔里并不纯真的游戏规则:家境、外表、见识、人脉、情商等对大学生的后期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最后得出了一个上了“985”“211”自己也会一无所有的结论。其实,不只是“985”“211”的毕业生,很多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也存在读完以后一无所有的感觉。中国青年报一项上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4%的人后悔读大学,51%的人认为,在大学里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

大学生有这样的感受,原因很复杂,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都是大学生上完大学仍觉得一无所获的因素。不过,对于终究要在现实生活觅得生存空间的他们而言,与其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不如审视大学生自误的根本在哪里。蔡元培早就有过清晰论述:“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我相信,在推文作者顾影自怜以及不少人跟帖“共勉”的背后,大学自习室仍然灯火通明,有更多的人在实验室紧锣密鼓地开展研究。对当今的高中生、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抛弃对“985”“211”院校固有的认知偏见,在跨入学府之地的大门那一刻及时低下头、认真学习。那时,再去仰望星空不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慨叹  慨叹词条  名校  名校词条  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词条  仍然  仍然词条  重要  重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