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四中校长韩忠玉总结出七个课堂教学假象:小组学习中的假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假目标、自主学习中的假自学、学习交流中的假展示、集体备课中的假研讨、教研活动中的假评课、常规管理中的假检查,并给出了相应的预防策略。
韩校长说得没错,在现实中,的确存在课堂教学假象,尤其是在“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学校和教师,平时上课是应试教育模式,遇到上级检查或开展竞教活动时,就模仿一些“名师”上课,看似课堂改革效果不错,实际是在作秀。他们把课堂的讲台变成了时装走秀的“T型台”。
曾到一所学校参观学习,听了一堂示范课。授课教师用一番“激情精彩”的开场白导入新课后,就像“名师”上课一样,讲得少,让学生自己看书,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看似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实际上,除极少数学生能紧扣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学有所获外,相当一部分人对课文内容不感兴趣,也找不到讨论的问题。即使找出一些问题,也是泛泛而谈,与教学内容没多大关系。可到综合解疑时,每当一个小组提出问题,其他组的学生都争相举手发言,并做出准确回答,令在座的听课教师颔首赞许。
我当时很纳闷,这花费了一、二十分钟的讨论,实际是一盘散沙,为什么他们的提问和回答却如此精准呢?下课走访学生才知晓答案。原来这些问题和答案都是老师上课前发给部分学生的。他们说,平时上课都是老师一讲到底,学生一直听到讲课结束。一旦有外地教师来听课,老师就会这样做。
听了学生们的回答,我不禁陷入了沉思。韩忠玉校长说,金无足赤,准备再充分、组织再严密的课堂教学也难免存在瑕疵,教学内容的确定性和课堂学情的不确定性注定了教育教学过程永远是一个遗憾中的完美。的确,优质课并非没有瑕疵,我们怎能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无缺而作假呢?
好课没有固定的标准。新课改认为,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课堂上,教师要巧妙营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要注重角色换位,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渗透创新教育模式,启迪和开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综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渗透现代教育理念,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能“一课一得”或“一课几得”。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按教师的教案上演 “教案剧”,教师是演员兼导演,学生是不参与演出的观众和“道具”,课堂教学就成为教师亦步亦趋执行预定的教案的过程。而真正的课堂,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不能把课堂变成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切忌为追求听课者视觉上的完美而作秀,切忌为片面追求没有瑕疵而作假。
还是韩忠玉校长说得好,只要教师不为形式性的东西所羁绊,避开课堂教学中的假象并不难。愿教师别再过分追求外在的视觉形式,别把讲台变成走秀的“T型台”,而应回归课堂教学本色,把学、思、知、行这四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学思相联系、知行相统一,让学生真正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