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终将踏入社会……”这是学生作文中很常见的表述。显然,“物欲横流”并非学生对这个社会做出的独立判断。有人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学校这个“社会”毕竟比较单纯,与学校一墙之隔的那个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能够理解自己将要踏入的那个社会吗?
曾经,我害怕学生和我探讨与社会有关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为什么会有贫困人口,这个世界的苦难是什么造成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接受教育。然而,并没有学生向我提出这些问题,他们关心的只是“这道题为什么扣了分”,以及“怎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社会只是他们预想的“彼岸”,与当下无关。然而,每个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生概莫能外。阅读几部社会学著作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社会问题。因为,“两耳不闻窗外事”,培养不出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即使从最实际的提高写作能力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学生走出自我的小圈子,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一书共谈了十一个问题,几乎每个问题都直指人们对社会学的根本关切,文不甚深,理不难懂,不少内容完全可以和中学生讨论。其中,“个体真的会产生影响带来改变吗”和“我们是否应该对人一概而论”两大问题,对学生在认识和评价自身、他人与社会等方面,有重大启发。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总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家长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看法,老师的教育影响着他们的言行。青春偶像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其生活和行动成为学生的榜样,甚至于其观念和价值观也被学生们接受;另一方面,身处社会之中,每个人也在时刻影响着他人,如果意识不到这些,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可能会对身边的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也就无法对自己的言行进行省察、反思,从而更新自我。只有意识到个体对他人的影响,才能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影响,也才能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行,以期对他人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塑造了个体,个体也在塑造社会,“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可以用来产生改变的资源,独自一个人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团结起来他们就能产生影响。”(《社会学与十个大问题》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P183)
中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仍然处于标签化、概念化的阶段。我曾经问过学生,你们在作文中喜欢写“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是怎么理解这个成语的?你为什么对社会作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很难做出回答。同样,对人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他们对他人作出正确评判,甚至阻碍着他们与他人的顺利交往;而盲目接受一些泛化的概念,思考就难以深入下去。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拨去现象的浮云,依靠自己去看清人物、事件的真正面目,细心地推理研判,避免偏见,才是认识他人、理解社会的正确途径。
学生的思想成长体现在他们的写作中。在学生笔下,不再只是描述某种社会现象,而是开始思考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当他们开始学着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也就开始放开眼光、打开心胸,才有可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那句名言:“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