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发现,除一部分中小学班主任是由任课教师自愿选择应聘外,大部分教师是服从学校分配做班主任工作的。如果完全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有一半以上的任课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究其原因,教师们普遍反映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心理压力大,物质待遇低,缺少职业幸福感。(9月22日光明日报)
每个人回想起中小学的校园生活来,班主任的形象往往最难忘怀。可以说,班主任是教师中最光辉的代表。可为什么当下许多教师不愿意当班主任呢?笔者以为,固然教师拥有“园丁”“蜡烛”的美称,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这个光辉中也应该蕴含幸福的因子。
仔细分析,教师们普遍反映班主任缺少职业幸福感,不是矫情而是事实。调查显示,一是工作量大,平均每天用在班主任工作(不包括教学工作)上的时间4.08个小时,超出法定规定时间一半以上;二是责任和压力大,小学班主任平均任教2.6门学科,中小学生教育难度大,倘若在管理上发生问题,班主任首先要被问责,难免提心吊胆;三是现有的津贴标准与班主任群体的期望津贴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少数家长和学生对班主任缺乏尊重,容易让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导致幸福感丧失。
那么,如何提升班主任的职业幸福感?首先,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让班主任工作具有光荣感。坚持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激励自己,教书有成绩,育人有效果,做班主任的光荣感、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同时,不仅心理上要调适,工作方法上也需要调适。当下,“保姆式”“警察式”的管教方法,肯定行不通了。
其次,加强人文关怀,让班主任拥有归属感。一所好的学校,应当让教师感受“家”的气息。着力改善学校的教学、生活环境,体味教师需求,关心教师疾苦,尤其要设身处地的为班主任排忧解难,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增强对事业的归属感。
最后,落实多元激励,让班主任享有成就感。高成就感的教师往往会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无论在表彰奖励上,还是优抚待遇上,都不能冷落了班主任。
带着幸福感做班主任,犹如揣着理想上路,不仅能在教学管理中使自身魅力十足、光芒四射,也必然会使学生充满幸福感,进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人生美好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