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新生体验开学新生活未满一周,家校圈就已经开始讨论孩子对午餐是否适应。有的小孩没见过整只鸡腿,不知道怎么吃,还有的吃惯了家里的腌笃鲜,嫌弃学校的“番茄蛋汤”太难喝,某小学班主任表示,小一新生刚开学确实有个别人对午餐不适应,最明显的是“剥虾”现象和“白饭”现象。(9月6日新闻晨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面对新事物,新环境,人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更何况是这些六七岁的娃娃,他们对学校午餐不太适应也无可厚非。家长应当冷静对待,不宜过分着急,多鼓励孩子,勇敢去尝试。相信过不了两三个星期,就会慢慢适应了。
想当初我的孩子刚上学时,也是因为不适应学校的午餐,天天哭着不肯去上学,每天一回家就喊“饿!饿!饿!”这一下可把他奶奶急得不行,为了不让宝贝孙子饿着,她每天在书包塞烤饼、面包等零食,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儿子的情况反而变得更糟了:人一天天变瘦,变得沉默,没精打采了。
我特地到学校去暗中观察,发现在开中餐时,大多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儿子却只胡乱地扒了几口,就把它倒进“剩饭篓”,然后拿出奶奶为他准备的零食大嚼起来。我向班主任询问,得知班里有十来个学生嫌学校午餐不好吃,偷偷用吃零食替代,儿子是其中之一。班主任找他们谈了多次,可因为家长的不理解,不配合,一时很难改变这种状况……
事后,我严禁家人再往儿子书包里塞零食。几天后,我再次悄悄地观察了几次,发现儿子也与其他孩子一样端起学校的午餐吃得津津有味了。由此看来,小孩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家长千万不能迁就,因为溺爱是害不是爱。
其实,新闻中所述的“小孩没见过整只鸡腿,不知道怎么吃”说明孩子的自立能力差;“吃惯了家里的腌笃鲜,嫌弃学校的‘番茄蛋汤’太难喝”说明孩子适应性较弱……只有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才能让他们很快地适应。如果,家长因此对学校午餐提出“特殊要求”,这只会让孩子的适应性更差。而放学时总拎着零食或糕点让孩子大吃一顿,客观上也会传递“午餐吃不下没关系,家里有好吃的”的理念,长此以往,对他们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俗语云:“百人百性,众口难调”,学校也应该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午餐的营养与口感,尽快缩短学生的适应期。另外,学校还应当根据季节变化,学生体质差异对午餐菜单进行调整,尽量做到品种丰富,让全体学生吃得满意,吃得开心,这也有助于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近期相关原创评论:
梁好:“食育”亦是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