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配备了大量的教学设备。按理讲,它们应该极受教师欢迎,会被频繁地使用,但事实上,有部分设备使用率极低,成了“摆设”,少有人问津。
据我观察,在农村中小学,教学器材中使用率最高的是体育器材与场地。一是体育课本身就需要器材,二是体育器材使用门槛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领用体育器材非常容易。与之相反,微机室、音乐美术器材(或教室)利用率很低,因为没有“两把刷子”根本玩不转。因此,多数人认为技术门槛高是设备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但笔者不这样认为。
以电脑操作为例。自2004年实施“农远工程”以来,我就开始担任学校网管。那时,教师们连电脑的基本操作都不会,更别说做课件了。但今天,对他们来说,熟练使用电脑已不再话下。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教师专业化已是大势,教师接受专业化培训的机会越来越多。二是信息化时代,电脑的操作技巧、课件制作方法唾手可得。三是随着办公电子化,教师们在办公室内可以互教互学,提升学习效率。如果办公室内有一名高手,学习起来更是快捷。四是年轻教师加入,“自带”电脑操作技能,能直接上手。相较而言,电脑操作是复杂的,技术门槛都已不存在,更别说其他设备了。
这些设备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用的,教师也会用,设备利用率低只能归因为教师们“不愿用”。设备只有“用”才能体现其价值,故上级部门祭出“终极武器”——检查,以检查促应用,“逼”教师们用。对检查的人而言,查应用的简便方法就是查档案,尤其是使用记录。为了应对各级检查,档案建设的要求一层比一层严格。
如微机室一台电脑的档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使用,都要求填写使用人、使用前后的状况、开始与结束时间,甚至下载了什么、制作了什么、上传了什么,都要填清楚,越详尽越好。老师在电脑上做一个课件,用了什么软件、使用了哪些素材、花了多长时间,生成的最终文件有多大,都要记入档案。老师挤点时间来学电脑、找点资料、做个课件,结果却被追着填详尽的使用记录,心情可想而知。可见,繁琐的档案记录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使用热情。
不可否认,档案记录对于保护教学设备、器材,追踪损坏责任很有必要,但不该成为师生使用的障碍。设备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即便要做档案记录,也应该记录用它创造的成果,而不是琐碎地记录,谁在什么时间用它干了什么。
归根结底,还是上级检查的重心出了问题,搞偏了方向。本应检查设备、器材用没用、用得好不好,却变成了检查档案的数量和规范程度。有的学校为了档案漂亮工整,把真的变成假的,把假的变成真的,最后搞得自己都真假不辨了。笔者所见,一所学校为迎接上极检查,校长亲自上阵,全体动员,分工负责,用暑假近一月时间,重新编造、拼凑出了过去五年的信息技术档案。
由此说来,无聊、无用、无价值、无意义的假档案,根本就不该去建,更不该去查。要想以查促用,检查应该做出改变。
一是检查者不要只图简单,只听汇报,看档案,找几个学生问问了事,而要把检查的重心向器材的使用情况转移。任何设备只要真正用过,就会有痕迹,有损耗,因此没必要追究自然损耗。检查使用情况,完全可以结合教学效果。比如,学生使用了实验设备,检查时就可以叫上学生,检验他们的操作技能就知道了。
二是检查应常态化。少些规模化的、定期的、提前打招呼的检查;多些随机的、常态化的检查。
三是检查要少评比,多督导。检查只要打分数,评名次,就会坏事。只有多在检查“用”上想办法,以查促用就会真正落实,设备的利用率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