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无烟日”,在这个日子里,我又想起近几年心里的一些纠结。
据报道,2008年,在南非德班国际控烟大会上,讨论关于烟草包装警示语的实施准则,大多数国家都赞成不作修改地通过。中国代表团发言说,中国烟盒上的名山大川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放上难看的图片是对广大公众的污辱和不尊重,因此从法律上、健康上,中国不反对,但从民族感情和文化基础上有保留意见。结果,中国被与会的200名全球NGO代表授予“脏烟灰缸”奖,“颁奖词”是“宁要漂亮烟盒不要公民健康”。在控烟已成世界共识的情况下,以“文明古国”而自豪的中国竟把“传统文化”、“民族感情”捆绑在烟盒上,说这话的人,对中华民族该负怎样的责任?
2012年3月,科技部公示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目录,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特征理论体系构建及应用”榜上有名。消息一公布,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在博客上撰文指出,中国人口占世界20%却吸掉了全世界40%的卷烟。他还列举了中国烟草行业的“10个世界第一”:如烟叶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卷烟产量世界第一、吸烟人数世界第一、烟草利税世界第一等。而科学网为此还发起了一场“签名抵制”活动。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推荐部门终于撤销了该项目的评审申请。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烟草行业的10个世界第一”,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国民素质与社会陋习所致。烟草原产中南美洲,欧洲殖民者将它带到东南亚,明朝后期才由东南亚传入中国,它实际上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感情”毫无瓜葛。可现在世界控烟已成共识,中国的“烟草经济”却一家独大,吸烟行为也俨然成了礼仪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是制度导向。如一些专家所指出的,我国控烟协调部门政企不分,无全国性控烟立法,而烟草业是唯一需要向地方政府纳税的农业产品,因此地方政府有很高的积极性鼓励烟草的种植。中国的烟盒警示标志“内外有别”,在出口的烟草包装上,印有口腔癌症心血管病变的清晰图片;而供应国内的,仅印有一行“吸烟有害健康”的小字。许多人都主张通过不断涨高烟价来“控烟”,但在我国的“人情社会”中,吸高价烟的人不买烟,买高价烟的人不是买来自己吸,这样烟价越高越上档次,又怎能起到控烟的作用呢?
2016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为平装做好准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切实行动起来,让烟草包装都印上醒目的烟害警示图片而不再搞“内外有别”。同时,切实加强公共场所的无烟化管理,让公众渐渐摒弃在公共场所吸烟的陋习,防止制造二手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