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不好将“旁观者效应”仅仅归结为道德问题

近日,一则标题为“女生深夜遭遇劫持”的帖子刷爆网络,女子呼救,酒店工作人员以为是两口子吵架,“行动上没有半点阻止疑犯施暴”。

另据媒体报道,中国每年约有20万儿童遭到抢夺绑架和拐走,但民众面对儿童被公开抢拐却因各种原因装聋作哑,无动于衷。一名网友日前在街头进行“绑架儿童社会实验”,假扮绑匪在街头强掳儿童,观察路人反应。但路人对抢掳儿童毫不动容,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

对于这种现象,有的人批评大众缺乏道义、自私、冷漠、道德沦丧;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旁观者效应”,属于社会心理问题。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社会心理问题,还需仔细辨析。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发现当有其他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自1980年以来,有60多个实验研究比较了独自一人或与他人在一起时的亲社会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大约有90%的实验都证明独自一人时更可能提供帮助。研究还发现,在场人数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小。

这项研究说明,旁观者冷漠的社会现象一直都是存在的,不仅仅中国有,国外也有,不仅仅现在有,过去也有。“旁观者效应”既有社会从众心理,也有责任分散的原因。但它有个前提是“人数越多”,旁观者效应越强。

那么,旁观者冷漠真的是道德问题吗?通过网上和生活中对于这些冷漠现象一边倒的批评声,可以看出主流道德依然是善良的,甚至很多人对“旁观者效应”深恶痛绝。那么是什么力量使人们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人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有人说,扶老人时,害怕被碰瓷;见义勇为时,害怕受伤后面临的天文数字医疗费;面对恶势力时,害怕被报复;面对腐败时,害怕被打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决策和行动对自然和人类社会本身的影响力大大增强,风险结构从自然风险占主导逐渐演变成人为的不确定性占主导。正如贝尔等社会学者所说,现代社会是“风险社会”,人类具有冒险的天性,但也有寻求安全的本能。当个人风险意识增强时,就会表现出更多的怀疑、不信任和自我保护。面对突发事件,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让自己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故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当我们批评和谴责旁观者的冷漠时,或许更应从社会风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更需要看到个体的社会属性。只有降低了个人可能承受的社会风险,旁观者才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词条  归结  归结词条  仅仅  仅仅词条  道德  道德词条  不好  不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