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何继刚建议,在数学考核标准上能够更加多样化一些,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在将来可以学会应用,把数学用到生活当中、生产实践当中,达到真正学习数学的初衷。(4月3日澎湃新闻)
数学是理科、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应用广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数学在高考各科目中可谓“地位显赫”。每年高考,数学也往往难度较大,成为拉开分差的一个科目。可以这么说,作为逻辑思维的考察工具,数学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选拔人才这一使命。
但是我们同样无法避开这些事实:并非所有学生都喜欢数学,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使用和实际要求不尽相同。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统一标准,都不能克服“一刀切”所带来的缺陷。如果数学难度太大,必然进一步拉大高考分数差距,对于那些无心于从事数学要求较高的行业和对学数学天生吃力的学生就有失公允,也会打击一般同学对数学的兴趣;如果难度过低,则会失去选拔人才的作用。
如何很好地处理这种矛盾,是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在最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中,很多省份都采取了“统考+选考”模式,即除了语、数、外3科统考之外,剩余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3门参与考试,突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模式。
数学也应当尝试实行难度分级机制,让学生自由选择。如此,一来可以重点培养拥有数学天赋和对数学非常感兴趣的尖子生,挖掘数学专业人才;二来可以对一般普通的学生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保持住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至于在难题面前望而却步。而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普及最基本的数学应用知识,让他们具备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可,无需高标准要求。
在大学招生录取时,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指定报考学生选择某种难度级别的数学考试,配合其他科目择优录取。这样既能最大限度照顾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会降低选拔标准,失去公正性。如此,更能培养出多样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