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十余省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其中山东、浙江等省和西藏自治区在改革方案中提出将在考生填报志愿的方式上实行“专业(类)+学校”或“专业+学校”。
众所周知,在过往的高考志愿填报中,采取的都是“学校+专业”的方式。在这一方式下,学生优先考虑的是就读什么学校,其次再考虑专业。而采用“专业(类)+学校”或“专业+学校”的方式后,某个专业对应的是多所高校,对学生来说,可以优先考虑专业,再考虑学校。
这种方式的调整,似乎更符合学生追求专业的意愿,也更有利于提振他们的学习兴趣。但看到这些优点的同时,我们不可忽略三个重要问题。
首先,选择学校的机会多了,如何避免录取时段、顺序的冲突?更重要的是,采用“专业(类)+学校”或“专业+学校”方式的省份只有几个,这些省份的考生不一定只填报本省的高校。由此,如何做好各地区之间投档、录取工作的统一协调是一道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其次,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学模式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也会体现在专业建设上。如何客观体现本校专业特征和专业水平,以方便学生理性选择,应该是“专业优先”背景下的一道新课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高校的专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的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可和追求也要理性。每个学生都会有数个心仪的专业,要在综合考虑自身素质、职业规划、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就读什么专业,切忌人云亦云、好高骛远、随心所欲等不够科学合理的选择方式。同时,要摒弃“为了高考而高考,为了读大学而读大学”的思想,尽力拓展自己的兴趣范围和关注领域,让自己的发展不受专业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