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华大学文法学院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文字学作业——用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古代文字写的各种情书。有学生说:“做这个作业我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陛下’(任课老师)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出牌。”(1月22日红网)
文字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等。本身就是一门很枯燥的专业,如果教师再板着脸教,学生更会兴趣寡然。反其道而行之,利用活泼的授课方式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智慧。
很多学生抱怨:老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把自己看成知识的权威,沉迷于自我创设的窠臼,不关注学生是否感兴趣,学得好不好。这样的师生关系看似有板有眼,其实因为少有交流师生间没有情感,教学缺乏温度。这样的课堂与现代教育理念格格不入,无法吸引学生,自然也难收效果。
南华大学这位文字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研究文字;在作业的布置上另辟蹊径,让学生用各种古文字书写情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灵活应用古文字的能力,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强多了。
相比之下,有些大学都在为学生翘课忧心忡忡,不惜出台种种举措:有的罚学生抄写千遍的冷僻字,有的在考试中用“过关题”刁难学生,有的用退学威胁学生。这些做法都是以“堵”为主,无一是“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被管理、被约束的位置上,只会使师生渐行渐远,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南华大学这位教师能把枯燥无趣的文字课上得富有情趣,其他教师是否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呢?高校的管理者、教师能否在课程的设置、课堂师生关系的重塑方面做一些积极的努力呢?
课堂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艺术,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的老师,都应该树立课程开发的意识,立足学生的实际和每门课的特点,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精心设计、经营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