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走访发现,在很多农村中小学,已经很难听到孩子们嘹亮的歌声了。主要原因是,学校的音乐课不能正常开展,大多被语数等学科挤占。很多老师说:“音乐是副科,自然就不重视了。”所以,课前两分钟,孩子们是在喧哗或作业中度过。
笔者在上世纪80年代上小学的时候,音乐书里的歌曲,孩子们都会唱。课前,只要预备铃一响,文娱委员就起调,大家齐唱,歌声宏亮,精神振奋。《妈妈的吻》、《让我们荡起双桨》等歌曲就是那时学会的,现在想起来,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可以说,唱歌是最能唤起孩子兴趣的,是培养孩子审美能力最便捷有效的途径之一。好听又简短的歌曲会使他们在短时间内消除烦恼、放松精神,让他们感到快乐而自信。大多数孩子都爱唱爱跳,学校不教歌,是在压抑孩子的天性。
看看现在,一学期下来,一些学校的音乐教材都没和学生见过面,音乐课沦为摆设。是因为没有音乐老师吗?不是。而是学校不重视美育,不重视艺术教育。考什么就学什么,音乐不统考,不评价,就少教,甚至不教。这种功利的教育观令人担忧。
没有歌声的校园会显得孤寂,缺乏生气;缺乏艺术熏陶的孩子会变得不活泼,少了灵气。笔者呼吁:中小学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在狠抓文化课的同时,开好音乐课,并重拾“课前一歌”的传统,让动人的歌声陪伴孩子们度过一个多姿多彩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