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学生干部的“官僚做派”是从哪来的?

近日,《南方周末》刊载了《当学生干部也流行“视察工作”》一文,揭露了当下大学生“官场”的诸多怪现象。譬如,某国内顶尖高校中的一位学生干部,描述自己到各省参观学习的行程时,竟然用了诸如“我视察了…省…工作”、“慰问……”、“审议……工作制度”、“座谈”之类官味十足的词语。

在文章中,作者还回顾了5年前在北方的某所名校读书时,参加湖南卫视一档综艺节目的经历与感触。一番过关斩将后,杀出重围的几个人一起组成了大学生调查团,进行了一项有关医改的实地调查。不曾想,清一色都是身居“要津”的学生干部们,说话表达习惯了“出口成章”,动辄“尊敬的领导”、“视察”等“官味”词语。为了让“几乎不会说人话”的大学生说的话听起来接地气一些,编导竟然挨个把学生要表达的意思在纸上进行了语系转化……最后,沮丧至极的编导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怎么现在的大学生说话都跟官员似的,倒是那几个官员说话更接地气。”

看到这则报道,不由得想起一本官场讽刺小说中的一个经典桥段:某位候补官员为了过“官瘾”,要求家里的奴仆们完全按照衙门的排场行事。所不同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毕竟有虚构成分,而报道中所描述的现象,却是真人真事。

2011年复旦大学的开学典礼上,时任校长的杨玉良就直斥“学生官场怪状”,学生“跑官要官”,一时引起舆论哗然。随后,《光明日报》等媒体接连做了诸多调查报道,就有大一新生吐槽“替学生会部长交手机费”、“买饭打水”等事情,让人吃惊地看到了“大学生官场之乱象”……

按理而言,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们应该是青涩纯真的,为何一当学生干部就官样十足,甚至比真正的官员更有“气派”呢?这样的官僚习气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有好事者总结了学生干部的“做官路径”:大一干事,基本以干活为主,如果干得够好,大二就是学生会的副职,某部的副部长或直接是副主席。虽然还需要干活,但主要负责发号施令。大三,如果还能留在学生会,基本就是正职了,这个时候官范也该起来了,会被尊称为“X姐”或“X哥”,需要做的只是在某些活动上“出席”一下,在各部门的迎新上,“慰问”一下……

短短两三年,大学生干部们何以发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呢?看似无师自通,实则早已耳濡目染;看起来是突变,实则是一场渐变。这种“官瘾”、“官僚气派”其实在中小学时期就已染上,只是在大学期间表现得更明显罢了。他们在学校里、电视上看到过太多的官僚做派,不知不觉会模仿。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学业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缺少展现的机会和舞台,而一旦进入被称为“小社会”的大学,“官僚做派”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大学生素来被称为天之骄子,学生干部更应该是其中的精英分子,倘若秉承着这种官僚做派踏入社会,未来会怎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做派  做派词条  官僚  官僚词条  干部  干部词条  是从  是从词条  学生  学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