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9日是第三个“世界厕所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成立了厕所文化研究中心。厕所虽然是大家每天都要去的场所,但把厕所上升到“文化”高度,并对之进行研究,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11月25日成都商报)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厕所是不洁之地。当“厕所文化”一词出现在视野之中时,人们难免会感到新奇——厕所还有“文化”?我们往往关注城市光鲜亮丽的外表,却忽视了诸如厕所之类的社会角落问题。
其实,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厕所文化。在日本,上世纪80年代就兴起了“公厕革命”,成立“日本厕所协会”,提出“创造厕所文化”的口号,致力于建设现代厕所文化;在韩国,本世纪初就全票通过了“厕所法”,从而成为了世界上唯一拥有厕所法律的国家,并以科技为支撑,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在节省用水、防臭除臭等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反观我国,在很多地区和单位,“厕所问题”都尚未解决,更不用说“厕所文化”建设了。
厕所的问题在农村学校尤为突出。近年来,诸如“安全饮用水计划”、“母亲水窖计划”、“营养午餐计划”等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与教育条件的计划纷纷出台,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可在很多农村学校,“如厕难”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走进很多农村学校,厕所往往位于学校的偏僻角落;很多厕所缺乏基本的照明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缺乏水龙头等设施和洗手液等洗涤用品,卫生条件也不容乐观。从表面上看,农村学校的厕所问题反映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但深层次原因则是学校办学缺少审美追求,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厕所能够折射出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厕所了解一所学校的大致情况。如果连厕所问题都解决不好,又何谈办理想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