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师资弱、生源少、投入低等方面的原因,许多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远低于城区学校是不争的事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或许是乡村学校打好“质量翻身仗”的重要机会。(11月20日中国教育报)
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持,确实是办好乡村学校的最重要条件。但是,我们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标准化建设”意味着什么,如果仅仅指“硬件标准化”,那就太过狭隘。“硬件标准化”只是办好学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前段时间,有不少媒体在讨论乡村教育。有观点认为,乡村教育“最大的差距是教师”,其理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优秀师资,再先进的办学条件和再科学的教育管理也是枉然。也有观点认为,“学校之间最大的差距不在教师而在管理”,其理由是“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因为科学管理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好学校”里成长的。在好学校,多数合格的教师都能成长为优秀教师,甚至专家、学者。
其实,美国著名的“科尔曼报告”也从另一个侧面对“办学标准化能拯救乡村学校”作出了回答。这个调查报告揭示的结果令美国人大吃一惊:在此以前,人们只知道,黑人学生的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而且越往后差距越大。科尔曼和大多数人一样,都以为这种差距主要是由学校的办学条件造成的。事实上,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教师工资等有形条件上的差距并不显著。造成黑人学生学习水平低的原因,主要不是学校的条件,而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成绩有很强的相关性。从此,美国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由此可见,办好乡村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重点是弄清楚乡村教育在哪些方面落后。只有把这些重要因素同时纳入“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才真正有望办好乡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