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挈领、取精用宏的教育口号既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又能启发人。即便我们今天对一些口号进行反思和批判,也不能脱离其背景和语境。否则,就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比如,“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它忽视了学生的能动作用以及学生成长的环境,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和教育的功能,却不去考察这句话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句话出自教育家陈鹤琴的《活教育与死教育》。陈鹤琴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一论断,是认为任何学生都可以通过教育成长进步,而非“朽木不可雕”。他提倡教师要有“永不放弃”精神,不轻易对“差生”丧失信心。同时,要认识到“教好”还是一个过程。一方面,昨天没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没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今天有进步,虽没有达到“好”的标准,但坚持下去,不断进步,就能达到“好”的标准。当然了,这个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再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句话演绎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指学校的教学、日常管理、后勤服务等,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为了一切学生”,是指我们的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指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培养,更要关心他们的情感、意志、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三个一切”正体现了学校“以学生为本”和“学校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办学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
寥寥数字的口号或标语,不但折射出时代精神,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其意义和作用不容忽视。只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我们万万不可曲解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