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文明委对淮北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组织模拟测评,淮北黎苑小学随机被抽查的六名学生中,三名学生背不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地教育部门对该校校长全市通报批评。(11月4日《新安晚报》)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好事,学生也理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靠背诵“24字”促创建似乎是抓了形式丢了根本,让人有两方面的担心。
一方面,这样的处理结果会不会对学校教育造成伤害?校长不是因教育教学事故被处理,而是因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得力被全市通报,这样的通报批评,总让人感觉校长有点“冤”。办学有自身规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其依循的科学原则,当行政的大手在校园里搅来搅去,其影响实在难以预测。
另一方面,用如此方式创建文明城市是否有违创建活动初衷?如果某市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理应是该城市精神文明素质提升后,自然而然的结果,而不是硬性地、人为突击“创”出来的。虽然迎接验收之前需要做些必要的准备,但文明城市有个自然培育的过程,绝非一日之功。另外,国家文明城市在验收标准和办法上应加强顶层设计,重实质轻形式,重内涵考评轻表面文章。检查小学生的“背诵”水平,无疑是在做表面文章,若以此手段获得文明称号岂不荒唐!
这些年来,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公园城市等创建活动中,存在不少问题。在迎接验收的准备阶段,不少地方过于重形式、重表面,为完成任务弄虚作假,大搞形式主义,乃至影响单位部门的本职工作。若文明城市仅为领导政绩或形象工程而创建,不仅有违荣誉称号的内涵和设置初衷,更是创建工作的一种“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