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外科医生8岁儿子写的作文引起网友热议,作文写道:“爸爸很爱睡懒觉,我不喜欢这样,要多陪陪我们”,“爸爸早出晚归,一个电话就又被叫走了,休息天就想着一直睡懒觉,连狗都讨厌爸爸。他是我的爸爸不是那些病人的爸爸!”当事爸爸称平时对孩子关注太少,但是工作特殊也无可奈何。(10月11日华西都市报)
“男主外,女主内”,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家庭分工和角色定位。男性通常在外工作,赚钱养家,把陪伴、教育子女的责任交给女性或老人。对于不少“80后”、“90后”、“00后”而言,父爱缺位远比母爱缺位来得普遍。
长期缺乏父爱,孩子可能会患上“父爱缺乏综合症”,从而造成认知、个性、情感、体格方面的障碍与缺陷。国外研究显示,“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充分获得父爱的孩子相比,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患综合症的危险愈大。而耶鲁大学一项持续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带大的孩子智商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可见,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也许会换来更殷实的家境,却不见得一定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助力。
孩子既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母爱主要体现在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爱主要体现在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思想的引路人、奠基人。孩子成长过程中母爱的需求呈递减趋势,父爱呈递增趋势,中小学衔接阶段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爱应该适当减少,父爱应该适当增加。
孩子读初中之后,父亲必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一定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
然而,在我国,很多父亲以自己工作繁忙为由,疏于和孩子交流,往往用物质的给予替代对孩子的爱心呵护,并认为只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环境,就尽到到责任。真人秀栏目《爸爸去哪儿》恰恰抓住了社会对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期待,自开播以来,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这一综艺节目回应了转型时期中国家庭面临的一大问题,即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新定位。节目中的亲子互动,除了能让观众释放平日的压力之外,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怎样做才能构建更亲密和谐的父子关系和父女关系。
伏尔泰曾说:“对亚当而言,天堂是他的家;然而对于亚当的后裔而言,家是他们的天堂。”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