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出现题为《朱栋霖教授的公开信》的发帖,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表示,自己被提前退休,还指责文学院院长王尧以权谋私。苏州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微信回应,博导退休年龄按规定可延长至65周岁,朱栋霖超过65周岁,校方已通知其办理退休手续。至于欠款,在文学院会议后,经查实确存在漏发,但已经补发。文学院院长王尧没有任何违纪行为。
笔者仔细看了朱栋霖教授的举报信和苏州大学的官微回复,感触最深的不是苏州大学回应迅速,也不是“漏发”奖金的荒唐,而是官员和学者合体之后对高校教育生态的巨大破坏力。
《朱栋霖教授的公开信》谈到院长通过各种学术会议牟利或者进行利益交换,是否属实姑且不谈,但院长作为学者似乎可以组织学术会议,也可以参与学术会议,又因为其具有院长身份,掌管着科研经费使用的审批权力,为其进行科研活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和审批便利,所以,参与学术活动的次数就会多许多。正是如此,“双肩挑”的院长们挤占了不少公共科研经费,也使得高校科研生态恶化。
高校施行绩效工资政策,具体执行办法大都是各个学院制定,院长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及教授们作为利益性相关者需要避嫌,否则,利益必然会倾向于教授们,更倾向于主导绩效工资改革的院长们。甚至在各种教师代表大会的选举中,“双肩挑”的官员们挤占了教师代表的名额,使得教师代表变成了官代表。
或许昔日“学而优则仕”带来了大量的“双肩挑”者,也确实带动了科研的发展,但是时至今日,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科研队伍和科研经费的管理需要依法而行,昔日的“双肩挑”已经成为了科研的阻力。昔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带领大家进行研究的“领导”,今天却需要一个能够给学者们的研究提供各种保障的“院长”。
朱栋霖教授的公开信揭露了高校科研中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而这些现象却是“双肩挑”积弊的结果。高校要想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就需要高校“官学”身份分开,做学问的不管钱和人,管钱和人的不能管学术。只有行政为学术研究服务,才能激发高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