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聚会,席间,一位年近半百、事业有成的哥们回忆起中学时期的恩师,数度哽咽。
就如《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半饥半饱的他也常常饿得前胸贴后背。所幸,他遇上了一位刚刚走上讲台的“神仙”姐姐,不时在教工宿舍里煮上一锅面条,让他们几个半大小伙子好好吃上一大碗。而今,早已尝够山珍海味的他,依然对当年的那碗面条念念不忘,认为是这辈子尝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一碗普普通通的面条之所以成为人间美味,是因为它承载着老师对学生的浓浓爱意,成了学生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于他的恩师,我也有所了解,就专业素养而言,并没有太多的过人之处,然而,她随手播下的爱的种子,却胜过了任何高深的知识,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物质生活之虞的学生已经少之又少了,但绝大多数学生却亟需一碗“精神面条”。相对于物质匮乏这种有形的困难,心灵精神层面的饥渴更是一种无形的痛苦,解决起来殊为不易。实事求是地说,现在的教师都是科班毕业,在专业知识方面基本上不成问题,但能够真正给学生煮出一碗“精神面条”者却并不多见。何也?
很多教师往往囿于学科和专业层面,认为帮助孩子提升成绩便是最“现实”的关爱。殊不知,对于智力正常的学生而言,学业问题往往是精神世界危机的外在表现。如果教师只是一味教导孩子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或单纯给予学法指导,又怎能有效安抚学生内心的波澜?如果连心都静不下来,又谈何提高学业成绩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只知道受业解惑的教师,能算好老师吗?
有些教师虽然有心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却囿于见识而无能为力。身处教学一线,笔者经常看到有学生找老师排忧解难之时,老师常常会说“困难是暂时的,要有信心”、“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之类的空洞言辞。如此苍白无力的安慰,又怎能入心呢?要想真正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除了要静下心来领悟教育规律、洞察教育本真之外,还需跳出教育看教育,关注社会,放眼天下。只有自己的视野开阔了,才能有效避免思维的僵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人生指导。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如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或许,我们不妨可以借用其意做这样的通俗表达:所谓教育,就是好好给学生煮一碗“精神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