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你可以减掉作业,但减不掉家长的生存焦虑

不知何时起,“课业负担”成为一切基础教育弊病的代名词,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甚至成为学校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中国基础教育的原罪。

然而,诚如干国祥老师所说:“你可以减掉作业,但你减不掉中国家长千百年来的生存焦虑。你可以限制作业时间,但你无法充实那些作业外的时间,让它充满意义、情趣。应试不是国家政策,而是无数家庭自由竞争的结果。除非消除生存恐惧,实现有意义、有情趣、看得到成长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否则应试难除,减负必败。”干老师可谓一语中的。应试教育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高考是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社会阶层流动通道之一。由于独子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家庭的孩子往往只有一个。每个家庭都伤不起,每个家长都最怕“一减没”,生怕课业负担一减,孩子的前途就毁于一旦了。

“一减没”心理,实质上源于将课业负担等同于学业成绩的作业幻象。不少家长认为,没有足够的作业量,孩子要提高学习成绩是不可想象的;不少老师除了与家长“心灵相通”之外,还源于对自己执教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放心。个别老师甚至将作业作为敷衍教学责任的借口:“我尽力了,学生学得好不好,是学生自己的事,不是我的责任了。”这是减负工作中首先需要着力破除的价值幻象。

细究起来,减负这个词汇本身也是不够准确的。减负,说白了是调整学生课业负担的结构,有减法,也要有加法,甚至要有乘法与除法。在减法中,重点是要去除“题海”——减去过大的作业量,特别是机械性、重复性的作业。曾经有一则火爆的帖子中列举了学生习作中的搞笑错误,其一是写错别字,如将“伞”写成“命”的、“外公外婆”写成“处公处婆”的、“麦子”写成“表子”等,老师的反应则是:抄100次、200次、300次。我几乎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学生学语文特别是学作文的兴趣,就是这样给抄没的。

不但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增加课堂教学的单位效率,增加一些吸引学生的实践性、活动性作业。某老师认为,孩子们学长度知识时对量书本与课桌的长度没有什么新鲜感,就布置学生去量爸爸妈妈的“三围”;某老师让学生学习东南西北方位知识时,就要求每名学生画出家中最喜欢房间的平面图;某初一数学老师讲概率时便在乒乓球上标注记号,模拟彩票中奖的形式,观察每个数字被选中的机会。

至于乘法、除法,则重点在养成某种学习的良好习惯或消除某种学习的不良习惯。以消除不良学习习惯为例,某学生因为没有完成周末作业,外出逃学游玩时自行车被偷了,大家都说课业负担太重了,网络上甚至对当事学校和老师大吐口水。笔者注意到新闻中该生逃学已非第一次,于是回复了这样一帖:“请问这孩子周末有多少时间用于做作业?他的问题主要在于作业负担还是学习习惯?”还有某领导为了满足女儿完成全部拍DV、做报纸等假期选做作业的欲望,居然动用9名下属分工负责来完成作业。有人说,一个人的优秀之处往往并非体现为能耐,而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诚哉斯言!教育的全部秘密,就在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愿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通过巧妙地引导,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自己处理问题。

还有,布置家庭作业、周末作业的学科最好能错开,譬如同一天语文布置书面作业、数学布置实践作业,轮流交替。适当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作业的比重,由学校或年级组明确规定布置周末作业的学科,同时赋予家长对于过多作业的赦免权这一减负的“杀手锏”。这样,学生的书面作业量将减少一半,学生将拥有更多的休息时间,拥有比较完整、丰富多彩的周末和假期。教育是需要闲暇的事业,两千年前曾皙描述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妙境,至今让人羡慕。有充分时间做梦的孩子,才能产生真正意义的梦想。

总之,课业负担绝非一减了之,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结构性调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减掉  减掉词条  焦虑  焦虑词条  生存  生存词条  作业  作业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