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莫言的想象力是从哪来的?

最近读到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一段话:“我在高密一中做校长时,莫言哥哥是副校长,文笔非常好,但缺乏莫言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他读了小学、中学和大学。而莫言,小学只读了四年半,便辍学了,连小学毕业证都没拿到,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自由自在,最后才能写出那么好的作品。所以,我们的教育,不要压抑孩子的个性,不要扼杀孩子的天赋。”

对于莫言与他哥哥的成长经历本人不太了解,但李希贵老师的意见是值得称道的:对学生的教育,不要压抑孩子个性,不能扼杀孩子天赋。

可现实是,我们这么多年所推行的教育一直在过于追求分数,一直在应试的道路上沉重前行。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自然就是差生,家长与教师对此的意见出奇一致,因为有冰冷而坚硬的考试制度引导着人们的教学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被迫参加各类培训班。学校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也大力推行题海战术和取得高分的教学模式,“考啥教啥”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教师,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以及保护学生天赋的做法却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动辄被叫停。学校更像应试加工厂,学生被整齐划一地反复训练着各种应试技能;学生变成了只会学习课业、只会应试的机器。“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此背景下,哪来个性化教育?学生的爱好、天赋被无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束缚;爱好、天赋、想象力等甚至成了“异端”,是被压制、排挤、否定的“另类”,出现此类怪象的根本原因是,它们与升学考试无关。

当然,谁也无法否认近几十年来取得的教育成就,也无法否认国家和教育界有识之士为教育回归本原和正道所做出的各种努力。我们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在国际上也颇受好评,但我们很难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虽然表面学业优良、扎实,却是以牺牲大量时间、身心健康、兴趣爱好等为代价的,如此,怎会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怎能成为创新型人才?难怪李希贵老师慨叹莫言上学时间短反而更具想象力与创造性,上学久的莫言哥哥却被遏制了创新的生机与活力

破解这些教育弊端的关键,是让教育回归本原,走出应试误区,走科学的素质教育之路。

为此,我们需要在几个方面大力改革。一是考试与录取制度改革。考试要更重能力,重视全面素质考查;录取不唯分数,更看综合素养。二是转变社会用人制度和人才观。不唯文凭与学历,不只把“211”、“985”高校学生当作人才。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才被杭州师范录取,谁说马云不是杰出人才?三是改变学校、家庭教育观和教育内容与方式。不是只有成绩好、分数高的才是好学生,那些分数不高但综合素养高又有爱好与想象力的孩子未来更有前途。钱钟书当年考清华,数学只有15分,用今天世俗的眼光看是典型的“学渣”,但清华将其破格录取。因此,教学生做人做事才是回归本原的教育,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才是教育的正道。四是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有许多传统的优点,诸如勤奋、节俭、吃苦、聪明等,但比较缺少创造力、动手能力、责任感与自信心等素养,而这些正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养。优秀的学校教育应善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天赋,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质疑品质、问题意识和科学态度。

当今,国家正在推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发展方略,社会亟需创新型人才,对于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学校教育自然责无旁贷。今天的教育应该走出“斫直、删密、锄正”的误区,“纵之顺之,毁其盆……解其棕缚”(龚自珍《病梅馆记》)。

需要指出的是,改变以上任何问题都决非易事。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坐等,也无需牢骚,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朝着正确的教育方向努力。虽然一个人的力量微薄有限,但即使只有几个孩子受益,那努力也有重要意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莫言的想象力是从哪来的?  莫言  莫言词条  想象力  想象力词条  是从  是从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