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乡村教师群体整体状况令人担忧,乡村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方法旧化等现象非常普遍,“优秀人才不愿去,一般人才进不去,不合格教师退不出”的问题非常突出。
今年4月初,在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专门指出,教育问题的薄弱环节和短板在乡村,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贫困地区,而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为严重。为此,国务院颁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力图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等重要举措,“输血”与“造血”并举,以期有效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在前不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也将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列为重中之重。
应该说,这一系列“组合拳”有效拨动了乡村教师的心弦,但恐怕还不足以让乡村教师真正“心”动起来。实事求是地说,甘于清贫、默默奉献固然是乡村教师的主流,但同时也的确存在部分乡村教师不思进取、蒙混度日的情况。当然,这并不是说乡村教师生来水平就低于城镇教师,而是待遇低下、工作条件较差、缺乏上升发展空间等诸多因素客观限制了乡村教师的发展。如果这部分乡村教师的精神面貌得不到有效扭转,那么,切实提升乡村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沦为空谈。
或许,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大力推进城乡教师流动、实现师资均衡的方式来解决。姑且不论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城乡教师流动和师资均衡,即便真的做到位了,也存在几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者,有削强补弱、稀释教育资源的嫌疑,如此割肉补疮并不是真正提升教育的长久之计;二者,城市优秀教师流动到乡村,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水土不服”,并不见得就能扮演拯救乡村教育的“救世主”角色。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打造出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呢?
笔者以为,除了彻底贯彻落实相关政策之外,也有赖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真心关爱,让教师心动、情动。一旦教师发自内心地投入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进而产生无法估量的巨大力量。
今年4月7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一篇题为《一所被判“死刑”中学的逆袭》的报道就颇具借鉴意义。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老关镇新华中学,自从本世纪初被列入撤并计划后,各级就停止了对该校的投入,办学条件还停留在上个世纪末:黄土裸露的操场、墙面斑驳的教学楼和由竹竿瓦片搭建的简易厨房……而就是在这样一所破旧的农村校,2008年以来,中考的重点高中录取率均在60%以上,连续8年居湘东区公办学校之首。
那么,这所早已被判“死刑”的学校何以能够实现神奇的逆袭呢?这与该校校长用心办学的理念分不开。当何根萍校长2005年上任之时,这所行将撤并的学校面对人心溃散的困局,在这样的艰难情形下,他说服妻子放弃工作,带着原在镇上读书的儿子转到山窝里,真正做到了以校为家,真心关爱全体师生,新华中学就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这便是完成逆袭的全部秘密。一言以蔽之:用心办学,真正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诚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情,新华中学的案例并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但是,领导用心办学、教师用心从教,这理应是教育的永恒王道,愿所有的乡村学校趁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之东风,静下心来根据各自特点寻求内涵式发展之路,共同谱写乡村教育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