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本应是务实求知的伊甸园,最近却让人感觉成了暴力上演之所:6月16日,网友曝出赣州于都校外两名女生殴打一女同学的视频;6月21日,浙江庆元几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生关在黑屋进行殴打;6月22日,网上再现名为“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施暴者都是未成年人,可其所作所为却令观者心寒,闻者扼腕。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滋生蔓延?而谁又该来为这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买单?
笔者以为,校园暴力折射出当代部分未成年人的价值迷失。他们为父母所荫庇,不耐陈词滥调的管教;他们在校求学,却只求高分佳绩而不知立德修身;他们涉世未深,却急于寻找集体认同感与归属感。于是,在错误价值观的驱动下,在浮躁心态的搅动下,为了缝合自我处境与集体归属的裂缝,他们用恶语宣示团体主权,用暴力引起社会关注。
而在这诸多诱因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是根源所在。一方面,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全家宠溺下长大的他们,很少懂得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道理;另一方面,在广大农村和城镇地区,大部分劳动力向一二线城市输出,家里只剩老人和孩子留守。这些留守儿童自幼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性格上难免偏执叛逆, “一言不合,拳脚相向”是常有的事。
其次,部分学校在管理和教育环节上也存在明显疏漏。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县级城市,不少学校一直过分强调考试与分数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殊不知,知识是筋骨,精神文明是灵魂。筋骨软弱,无法自强独立。可失去灵魂,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
另外,影视作品和媒体在传播价值导向方面也有失偏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资讯在宣扬正能量的同时,也放大了人性中的丑恶。一篇有失公正的新闻报道,一个刷新下限的虚构故事,或是动漫、电视剧里的暴力桥段,都有可能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建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深远。
可见,除了施暴者本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都在校园暴力事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校园暴力不是今天才有,也不是在我国才有。想要杜绝这种恶行,也绝非一日之功。纯粹地谴责,单一地惩戒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当家庭和学校完善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塑造,社会媒体弘扬更多的正义与美好,法律体系更为健全时,孩子们才能真正茁壮成长,远离欺辱,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