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繁简之争”并非新事,许多文化界人士曾多次掀起“复繁”浪潮,就像近日媒体报道的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某老师一样,“期末考试用繁体字答题可加分”,打的也是“文化传承”的旗号。
世界上的文字上千种,每一种文字都对应着一个民族,对应着一种文化,而且纵观各种文字,都经历了从混乱到规范、从繁杂到简单的改进过程。
就拿我们的汉字来说,大体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不同阶段的演变,每一次演变都使汉字的识记和书写更加简单。这是因为,文字本身不过是一种符号,它所表达的意义并不是文字本身所内含的,而是人们外在赋予的,它所传递的信息是由一定历史阶段的人们约定俗成的。换言之,只要大家认同,“礼”和“禮”表达的含义并不以外在形式的相异而不同,后者并不比前者多“礼”,但显而易见,前者比后者更易于人们识记和传播。而所谓文化,也并非是文字本身,而在于其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涵义。就如,我们要喝的是“鸡汤”,而不是表达“鸡汤”的这两个字符,无论是“鸡汤”还是“雞湯”甚至是“Chicken soup”,喝到嘴里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传承与“文字”本身的“模样”并无多大干系。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字变化有几多,但是中华文化还是一脉相承,并没有因为是“大篆”还是“小篆”而变异……因而,那种以为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传承中华文化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世界在进步,历史在发展,文字由繁至简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它的形态不取决于个人意志,而是由其所承载的功能来决定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为“简单”而“简单”地随意简化文字;另一方面,繁体字确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观赏性,作为个人,可以欣赏,可以识记,可以研究,但不能因个人的喜好而逆历史潮流,背离文字的发展规律而“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