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活教成林,死教成棍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今天又听了一次:开学第一天老师点名,突然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但老师还是大声地念了出来:“木棍!谁叫木棍?”只见一个孩子说:“老师,我不叫木棍我叫林昆。”这则笑话引发了友人与我的一段对话:

友:木、木、昆,向谁靠拢啊?近“木”者林,近“昆”者棍。这其实是一种教育启示。

我:学生是木,要变成活的,还是死的?向左成林则生,向右成棍则死。活教成林,死教成棍。

“死”在这里是一个比喻,不是指肉体的死亡,是指精神死亡,包括思维僵化,行为模式化,情感枯萎,缺乏创新力。在文字方面表现为死读书,人云亦云,不会联系实际,不会分析质疑,不会写文论述或批驳某种观点。总之,如无生命的干木棍。“活”是指精神的活,与精神死亡的特征相反,学生知、情、意、行生机勃勃,如茂盛的林。

有一种教育叫做向死的教育,把活生生的人往死里教。有的教育者有一种向死的癖好和审美趣味,让幼儿园和小学的小朋友背着手、笔挺坐着听课。有一所学校,校园里到处画着线,学生只能贴着线走。

向死的教育大多出于无奈,如教学班级的划分基本是粗放的大锅饭,班额过大,一般四十余人,多则一百多人,班级组合只看重年龄,智商、情商、知识基础一概不管,优与差一锅乱炖。这样教师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想法、习惯,即使了解了,也难以普遍的、常态地开展贴合学生个性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能是偶发的。再如,升学选拔主要看试卷成绩,教师迫不得已只好搞“知识点”教育,课堂上要把众多“知识点”都讲到、讲透,批判性思维的教育、体验教育、探究教育、过程教育则没有了时间。教师实际上处于撕裂状态,满脑子先进理念,行动却保持不变,除了偶尔表演。

一线教师们大多很忙,教学任务,文字任务,应付检查,忙得昏天黑地,本身已经不能从容成长,几乎成为干木棍,如一位老师说:年年都要求手写计划、教案、培训记录、总结,填写各种表格,丢失了创造的乐趣、书写的乐趣、读书的乐趣、反思的乐趣,精神进入休克状态。

活的教育,应该是从学生心性出发并依循心性成长规律的教育;应该是师生都有从容成长的时间、空间,都有成长的激情和路径;应该是每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得到尊重,灵活组班,小班上课;应该是师生心灵激荡、生气勃勃;教师应该是设计师、创造师、相伴者、引导者,学生应该是体验者、思考者、建构者、人格快乐成长者。就像杜威所主张的:教育不是强迫儿童去吸收外面的东西,而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特别是,活的教育应该是以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教育。

活教成林,死教成棍。生存还是死亡?我们需要沉思,需要选择,需要行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活教成林,死教成棍  成林  成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