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铃响了,高二(8)班的学生却没有进教室。全班学生穿上了绿背心,有的拿扫帚,有的拿拖把,有的推起了垃,开始打扫校园。从5月4日起,他们将全部停课三天,专职负责校园卫生。这是该校延续了20年的传统,但这一传统最近却遭遇了家长的质疑。一位高二学生家长致信校长胡铃冬,表示当前高二学生正在备战“零诊”考试,希望能够将停课打扫卫生的方式变为放学后打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复习。胡铃冬也致信家长,表示传统不会变,“因为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星空,也要关注大地”。(5月5日成都商报)
笔者无意讨论成都20中让学生打扫校园的传统,究竟好不好,也不想评论这名家长对传统的质疑究竟合不合理,而是想分析学校和家长该如何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机制。
对于一名家长给校长致信,希望改变这一传统,媒体的报道称,“传统遭遇家长质疑”。这是一个很概念化的描述,给人的感觉是,所有家长都质疑这一传统,而其实,就是一名家长质疑而已,这并不能代表所有家长的意见。那种把一名家长的质疑,上升为所有家长质疑的说法,很容易产生误导。一些舆论就以所有家长质疑,来评析这一事件,认为家长观念太功利,不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名家长的质疑和所有家长(或者大部分家长)质疑,问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学校的处理方式也应不同。对于一名家长的质疑,学校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和这名家长沟通,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并针对其个体的原因,做出解释。而如果所有家长质疑,学校就有必要针对老传统,在家长中广泛听取意见,并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对家长的教育理念进行引导了。
我国中小学在处理家长意见时,经常会因民主管理机制与沟通机制的缺乏,而出现偏差。比如,有时只有一名家长反映某一问题,其他家长并无意见,可学校却因上级领导高度重视这名家长的意见,而采取改变整个政策的措施,结果导致更多的家长怨声载道。每一个家长的意见都需要尊重,这就需要有民主决策,把所有意见都呈现出来。如果只有很少家长有意见,而更多家长赞成,则应少数服从多数。
学校的民主决策,适合于公共事务,包括订购校服,收取服务费等,但不是所有的事务都适合进行由家长参与的民主管理、决策。比如学校的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就不适合由家长参与决策,因为学校有自身的教育定位和培养模式,这适合由独立、专业的教师委员会、教育委员会进行决策,决策之后再向家长做出解释、说明。不懂教育事务的家长参与教育事务决策,会造成对学校教育的干扰,而学校决策后不向家长做出说明,也会影响落实与执行。
就学校要求学生用三天时间专门打扫校园来说,这属于教育事务范畴,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部分。对于这一教育教学形式是坚持,还是进行一定调整,这需要由学校教师委员会(或教育委员会)决策,一旦做出决定,全校师生都执行。如果没有这样的决策机制,坚持或者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就可能全看校领导。像成都这所学校,目前的校领导坚持,以后的校领导能否坚持,就说不定了。
而对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必要和家长说清。毕竟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不少家长就一心关注学生成绩,不理解学校还要“挤占”时间去进行其他教育,诸如学农、学工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校开设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以了解学校的教育,从而支持、配合学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