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广安代市中学19岁的学生小甘下晚自习回家途中,用折叠刀刺伤同班同学小曹。据警方调查,小甘选择行凶,是因为想自杀,但觉得一个人太孤单,所以想找个人一起上路。民警问为什么想自杀,小甘说学习压力大,考试考得不好,觉得对不起父母。目前因涉嫌故意杀人,小甘已被检方批准逮捕。
笔者读到此,心中不是滋味。记得新华网也曾披露,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000多,每天有一个班级消失。面对这些学生轻生、无视他人生命的消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还能坐得住吗?
大量的事实说明,我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不再是个别现象,几乎各地都在发生。无奈之下我不禁叹息:叹只叹,近年来三令五申减负的教育政令阻止不了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叹只叹,面对学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学校教育难有大的作为;叹只叹,每当发生类似事件一些媒体评论除了指责教育管理者责任有失却提不出良方。
不过,笔者叹息的目的不是仅仅止于此,而是“思变”,是为了更深刻地分析导致此类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有了想放弃生命的错误意念。
有人认为青少年自杀低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原因是忽视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孩子们缺乏对自身生命的珍视。我认为这种结论并未揭示出本质原因。道理很简单,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因,且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日益成为阻碍我国教育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严重问题。有资料表明,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在诸多青少年自杀原因中,学习压力过重占第一位。压力具体表现在:考试多,压力大;作业多,耗时长;教辅多,书包重;补习多,休息少。其中考试压力是主因,而考试压力则来自家长、教师、学校功利性利益诉求的传导——为了取得理想的分数结果,来自家长、教师、学校的唯分数评价集中在学生身上。家长希望孩子用高分获得进入好大学的通行证,教师拿学生的好成绩为自己取得好的绩效评价,学校以高的升学率为自己取得好的政绩评价。
这种唯分数论的录取制度在表面上发挥所谓的选拔人才的同时,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迫使教育活动陷入非人性的办学竞争,陷入非人性的唯分数教育政绩竞争。这里,笔者要客观地说,我们实行了几十年的应试教育制度在恢复高考之初是一种历史的选择,有其合理性。当时,社会百业待兴,急需各类人才,选择唯分数评价和唯分数录取的高考应试制度,是为了解决当时的人才需求问题。我们的错误则在于,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这种高考应试制度已经完成了使命,可我们依然在坚持这一制度,让其发挥不该继续发挥的指挥棒作用。我们的错误还在于用高考这一形式公平损害了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本质公平,置学生的发展差异于不顾,严重忽视这种表面的公平对学生差异发展的损害。
教育管理者一边在执行加重学业负担的不顾学生差异性发展的中、高考招生制度,用制度堵住了满足学生差异化发展需要的多种选择之路,把学生捆绑在唯分数论的制度上,一边却在高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甚至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还能理直气壮地说“孩子们不要挤独木桥”吗?
对学生看轻生命甚至自杀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刻反思,需要从现象中找本质原因——揭示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看轻自己的生命,换句话说,让所有学生都热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何其难。唯分数评价下的学业竞争只要存在一天,学生由此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就会存在一天。如果减负政令、唯分数学业评价和选拔制度之间的矛盾得不到彻底解决,那么学生轻生现象就难以被彻底遏制。谁来解决这一矛盾?我的答案是: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