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没收学生在校使用的手机而引发师生冲突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这说明,学生能否在校使用手机已经不是一个小问题,应当引起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
对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问题,多数学校惯常的做法是:通过颁布禁令一禁了之。这些学校对于手机禁令的制订与实施,往往是学校管理者一厢情愿、想当然的产物,而不是从合理的教育目的出发,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需要与发展规律。由此导致对学生不公正的情况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众所周知,禁止不是管理,起码说,禁止不是管理的唯一手段。手机本身并没有错,学校管理中把手机引发的问题归咎于手机本身的做法毫无道理,因为学校不是信息开放的“真空地带”,靠单纯禁止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学校如何科学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科学有效的规范和引导离不开明确而严格的制度。比如,英国某中学规定学生不能使用手机打电话、查看时间、发短信和计算等,手机必须放在书包里或看不见的地方;学生不能使用手机播放音乐或传播不良信息;手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带入考场。再如澳大利亚某中学同意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手机联系父母,但要求学生使用时必须尊重、体谅他人,避免干扰他人和学校日常秩序,不允许收发短信或资料,不允许在操场、郊游、课外活动等情境下使用手机,在课堂上手机必须关机,并贮存在保管箱中。针对学生违反手机管理制度的行为,国外的这些学校也制订了相应的处罚规定。比如,英国某小学规定,学生没有家长同意或未被学校批准而带手机的,那么手机要交专人暂时保管,并通知家长一星期后取回,并且学生一个学期不能再带手机进入学校;澳大利亚某中学规定,在校期间的上午9点至下午3点,学生不能以任何方式使用手机,否则手机将被暂扣3天,等等。
明确而严格的手机管理制度,尤其是详实的实施细则和程序说明,能够将手机问题通过“制度的笼子”进行规范和引导,这才是积极的、科学的手机管理之道。推行人性化的手机管理规定,关键还在于学校对于学生(以及家长)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以及建立在这种尊重和理解态度之上的,在制订制度和实施程序时的民主性与合法性。只有以尊重、理解、民主为基础的学校手机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减少学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因没收学生手机等有损学生人身权益的现象出现,而且这种制度在更深层次意义上有助于培养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