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课堂可以看到许多“教”和“学”之外的东西。一节原本普通的课,如果面面俱到,节外生枝,如琢如磨,富丽堂皇,像装修房屋一样精工细作,可能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为什么要把家装修得像宾馆?宾馆豪华,不过是为了提高住宿费;住在“像宾馆一样的”房间,能有“家”的感觉吗?有位经营快捷酒店的商人谈经营宗旨,“卫生达标,该有的要有,满足基本需求即可”。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同理,课堂应当遵循简约的原则,简约并非简单,不是一个低要求,能做到很不容易。学生的基本需求,就是“学习”,课堂弄得花哨,学生注意力游移,甚至可能丧失思考。
我有时担忧:教师的课会不会对学生意识产生影响?学生从小学直到高中,大约要上两万节课,如果经常上那种“装修”过的课,都那样“求全”,枝枝蔓蔓,会浪费大量学习时间;更让人担忧的,是教师追求形式,不愿或不想割舍赘余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判断。
一节课究竟能承载多少东西?总共只有几十分钟时间,看看相关章节,举一两个例子,讲授一个概念或技巧,启发学生关注一种方法,仅此而已。能做到这些,很不错了。简约的课,会很清晰,没有多余环节,也就未必需要所谓的“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可能会比较轻松。我愿意让学生轻松地上课,我愿意课堂上有笑声,我希望他们下课时,不觉得累,我不想让自己的课像警匪片惊悚片悬疑片那样惊心动魄波澜起伏。
一成不变的课堂模式会让学生疲倦,花样百出的课堂则让学生无所适从。我观察过一些课,由于开课教师标新立异,精心设计一些环节,甚至模仿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那样的表演,一些学生会感到新鲜,自觉“配合”老师演出。但中小学主要学科每学期有100多节课,不能每天让他“看节目”,过多的变化有可能干扰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他需要一些稳定的东西,以观察摸索出基本规律,把握常识和常理。因而我每看到借班表演“新法”的教师,总会想:在日常教学中,他真敢每节课都设计如此之多的环节?
学生有很多节课要上,教师千万不能把一节课当作“最后一课”。都德写的《最后一课》,那个真正上最后一课的韩麦尔先生也没有升国旗唱国歌,也没有设计什么富有意义的活动。
教学得法的“简约课堂”,会留给学生比较深的记忆。环节过多或是复杂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就有可能忽略课堂最重要的教学内容。
还有,是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名头”呢?有位小学校长认为自己“首倡”了独一无二的教学法,要求全校以此并命名课堂,这是把学校课程当成了“菜系”。教师的学科不同,任教年段不同,学不来,也未必认同,学校“强行推进”,于是大家只好在教学检查课上增加一两个环节演一下,如果实在没招,就“频频出现关键词”,作为标签,向学生、更是向听课人强调一下学校教学法的“统一特色”。这节课过关了,可学生有七八门课呢,学生在所有的课堂上都听到这个“统一特色”,等于洗脑。当他离开学校时,他对教室的记忆,也许像挂着的成串红辣椒,摆满酸菜坛子的五颜六色的小饭店,或是金碧辉煌,让人不自在以至于缩手缩脚的高档宾馆。
绝大多数人习惯住在温馨的家。把课堂当成简朴的家,只要有正常思维,就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