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21年重点工作时,总理表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3月5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接受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实施义务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支持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必然要先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即将实现的背景下,瞄准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各级政府的必答题。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直接领导者和管理者,市、县政府是义务教育的直接发力者。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县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持续补齐义务教育短板,优化教育生态,推进义务教育迈向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时代。
一要校正义务教育评价指挥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市、县政府要祛除观望等待心态,走出“剧场效应”裹挟,树立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政绩观,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着力打好教育综合改革“关键一役”。要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规范和引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进而影响中小学生家长及全社会的教育观念,构建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教育生态。
二要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市、县政府要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中的7项资源配置指标,围绕县域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舍、仪器设备等几个重点,补齐农村薄弱学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短板,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要用足用活教师持续补充机制,精准补充“渴”编学科师资,破解农村学校结构性缺编难题,确保所有学校所有学科开足开齐开好;要大力推行县管校聘机制,搅动城乡校长、教师流动的一池春水,进一步激发教师服务薄弱学校的积极性;要采取结对帮扶、集团办学、远程教学等方式,破解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帮助农村薄弱学校跟上区域教育发展的步伐。
三要强化义务教育的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的奠基性工程,是国家强制执行的具有平等、基础、义务等特性的教育,推进义务教育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公平享有义务教育产品或服务,不断强化义务教育的公益性,是义务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向。
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国家地方共担、省级统筹、县级管理的框架内,市、县政府要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用于实施义务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保证按照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义务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义务教育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在教育公平上迈出更大步伐,更好地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要对借伙食、校服、教辅资料等“擦边”“搭车”收费、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亮剑”;对于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支持和规范并举,确保其在合理收益与公益性之间求得最大公约数。
四要“唤醒”义务教育的服务功能。市、县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唤醒”义务教育的服务功能,要加快补齐农村办学条件短板,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加优质学位。学校要放下架子,贴近公众,聚焦“学”字,引导教师围着学生转;要不断优化学校软硬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学校生态;要优化课后延时服务若干资源要素,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效益,着力破解“接娃焦虑”“作业焦虑”,把课后延时服务做到亿万家长的心坎上。广大教师要走出“卖方市场”心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补齐知识、能力、素养短板,优化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