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乡村教育存在一定的“离农”倾向。“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成为家长和教师鼓励孩子的常用语;一些学校一味克隆城市学校办学模式,盲目追求现代潮流……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很多孩子长大后远离农村,鄙视劳动,学业有成的不屑回农村,学业无成的不愿呆在农村。乡村人才的大量流失,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教育要转变观念,涵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培养愿致力于乡村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把乡村学校办成乡村文化中心。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要求。乡村学校集中了当地最有文化的教师队伍、最有活力的青少年和最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基地。乡村学校要立足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的现实,充分利用学校的文化、体育、艺术和现代化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的带动作用,把乡村文化活动带起来;也要继续办好农民夜校、成人学校、家长学校,把广大村民的文化素质提起来。另外,乡村教育要将学校的现代文化与乡村的传统地方文化融合起来,在传播现代文化理念中赓续乡村文化血脉。比如,聘请老艺人,将传统曲艺、民间手工艺、传统体育等乡村非物质文化引入校园;开展社会课堂,将科技知识、法律知识育、健康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传播给群众。
把乡村教师培养成乡村贤达。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一名优秀的乡村教师,不仅能深耕讲台,还应熟稔乡村文化,成为乡贤达人。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当好现代文化的传播者,认真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现代教师形象。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推广人,本地教师、长期耕耘于此的老教师要积极参与挖掘、整理、推广乡村文化,成为乡村文化的拯救者、守护者;具有一定艺术特长的教师,要主动学习当地的传统文化,成长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代言人、传承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凝一身,教师方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使者。
把乡村孩子培养成乡村振兴的希望。乡村孩子是乡村的未来和希望。就现实来看,不少孩子与农村生活脱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此,乡村教育要重视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托举其能“走出去”的奋斗梦想;也要深化理想教育、情感教育,根植其学成之后“要回来”的报乡情怀。培养这种情怀,需要学校开发好扎根乡土的校本课程,开展好与乡土教育有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其对“三农”和劳动的理解,增进其对泥土味、乡土气的感情;让他们既知晓家乡昨天和今天的变化,又看得到明天的美好和希望;让他们懂得乡村振兴需久久为功,离不开他们的参与。
总之,乡村教育要校准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坚定地姓农、向农、为农,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不竭的人才支撑。这才是乡村教育的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