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华中师范大学8号楼一楼8105教室的门上贴着一张该校教务处下发的通知:“为了给进入学校‘博雅计划’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经教务处研究决定,将8105教室指定为‘博雅计划’专用教室,请同学们及时清理该教室里的书籍及杂物。”而与该教室相邻的8104教室门上,也贴有一张同日颁发的类似通知,通知的内容则为“未来教育家计划”专用教室。此举引发争议,同学们称这是变相的等级之分,而教务处却表示这是为了激励学生成为优等生。
乍一看到这则消息,恍然有种回到中学的感觉。毫不夸张地说,所谓“博雅计划”和“未来教育家计划”专用教室就是中学里花样百出的“重点班”、“实验班”、“创新班”之类的升级翻版而已。在中学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纷纷通过开展选修走班等形式尝试向大学学习的情形下,大学却不惜放下身段反过来学习借鉴中学某些被人诟病的做法,令人感概不已。
实事求是地说,华中师大为“尖子生”设专门教室的行为并非孤立个案,而是近年来大学所呈现的中学化趋势的折射。在这股假借加强管理之名而刮起的大学应试之风中,甚至有大学竟然离谱到推行严格的早晚自修管理制度,简直成了一所“高等中学”。面对高等教育的自我矮化,啼笑皆非之余,更令人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首先,这严重有悖于“自由”这一大学的核心精神。众所周知,大学生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未来的命运,而这种人生道路方面的抉择并不是通过外界强加的,需要大学生真正对自己负责。加之作为大学生,理应有较强的自我控制管理能力,因此自由、自主应该是大学管理的核心所系。对于那些自觉性不够的大学生,不思善加引导,反而沿用中学的严格管理模式,即便起到督促他们努力学习的效果,也无非只是延续了“套中人”的命运而已。不是发自本心的勤奋,一旦失去强力约束,发作起来恐怕后果会更加可怕。
其次,这违背了教育公平。以华中师大的“培尖”举措为例,便是典型的人为设置三六九等。学生固然存在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别,学校固然需要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激励机制,但这一切都不应该违背教育公平这个大前提。具体而言,凡是向学生开放的学习场所,应该秉承公平原则让所有学生自由选择。教室外会有多少同学受此激励而奋起直追尚不得而知,但心中愤愤不平甚至留下“以成绩论英雄”的阴影恐怕是个不争的事实。教室里的同学或许不会骄傲自满,但这种被“保护”着读书的感觉恐怕也不见得有多舒服。
作为一所师范大学,无论是“博雅计划”还是“未来教育家计划”,所培养的都应该是三尺讲台的佼佼者,如果在大学阶段就被植入“分层次教学”的基因,那么登台讲学之后又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博雅”呢?这样的“未来教育家”,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