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总感觉不吐不快。上公开课、听公开课、评公开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公开课自然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这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示范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效果的示范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示范课变成了表演式的“作秀课”,失去了公开课的应有之义。
一是“秀”课堂气氛。课堂是否活跃,学生是否积极,是评判一节公开课的重要依据。但有气氛的课堂、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并非都是有效的课堂。有些教师为营造课堂气氛,挖空心思,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象的创设上,而忽视了课堂内涵的挖掘。如有的老师将学生举手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不响亮作为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本身无可非议,关键是这些气氛的形成,不是学生因主动思考而引发的,也不是学生因情感触动而引发的。看似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实则学生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课堂上学生跟着老师走,少了质疑和质朴,多了矫作和浮躁,不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
二是“秀”教学模式。在一节“安全主题”教育活动课上,执教老师出示了近期发生的学生溺水死亡事故案例,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学生溺水死亡事故?众所周知,小组教学是被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方式。老师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就特意安排了这一环节。但学生搜集到的溺水死亡事故需要讨论吗?显然是不必要的,只需要让学生在班内交流一下就可以了。不该讨论的问题就不讨论,不该交流的问题就不交流,切忌走入为讨论而讨论、为交流而交流的误区。有的执教教师在适当的环节安排了小组学习交流,但自主交流的时间过短,使小组学习走了过场。比如在一节“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课上,在“各小组交流自己的梦想,并确定本组发言人,讲讲自己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祝愿”环节,小组交流时间还不到一分钟就匆匆结束了,接着进行了班内交流。试想,在短短的几十秒时间里,学生的讨论交流能充分吗?这样的交流能达到教学目的吗?
三是“秀”多媒体课件。有些学校硬性规定,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于是,多媒体逐渐演变成了集声、光、色、图、动画为一体的“微型电影”,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传统的板书没有了,传统的挂图没有了。泛滥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学主题的淡化,教师只是放映员,而学生只是观众。如此一来,课堂上缺少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缺少了教师思维的引领、学生思维力的迸发。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把有限的时间放在教学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分析上,而不是让课件占领了学生思维的时空。
公开课作为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值得提倡。脱去公开课的“秀衣”,让公开课返璞归真,还公开课以本来面目,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提高课堂质量、打造理想课堂目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