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65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30.4%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能做到每天足量运动,小学生实践情况明显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被认为是不能保障的首要原因。(12月9日 中国青年报)
随着“双减”力度不断加大,中小学生每天校内锻炼一小时已经基本实现,保证校外锻炼一小时日渐成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关键。问卷调查显示,课业任务重没时间锻炼被认为是不能保证校外锻炼一小时的首要原因。保证学生每天校外锻炼一小时,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家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密切配合,相向而行,切实做好课业负担的“减法”。
解放思想。对于“双减”,一些地方学校、教师、家长还在观望、犹疑、担心。基于此,地方政府尤其是市级政府要率先摆脱高考升学率的裹挟,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政绩观,建立基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教育评价“指挥棒”,进一步化解社会教育焦虑。中小学校要走出“唯分数”“唯考试”的办学误区,矫正办学行为。广大家长要戒除“抢跑”心理、“超车”心态,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社会要祛除学历虚荣,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用人观,优化毕业生就业端口,推进“普”“职”同招。解放思想,才能从根上解决学生健康管理问题,保证校外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中小学生的行动自觉。
建设常态。随着“双减”的持续推进,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治理、校内作业减量、课后服务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教育治理并非一日之功,有些地方依然没有走出“唯分数”“唯考试”的老套路,还没有进入“双减”新常态。有鉴于此,中小学校要进一步落实“双减”精神,结束“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进入教育教学及课后服务“新常态”。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课中与课后衔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消化大部分书写作业,给学生每天校外锻炼一小时留足时间。
落实细节。保证学生每天校外一小时锻炼时间,需要有关责任主体落实细节。有关部门要主动出击,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坚决查处或明或暗的违规校外培训机构,给全社会树立教育治理的信心。中小学校要围绕作业“提质减量”,建立并实施作业管理常规,推进学科协调机制,优化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率。要建立并推行“1+X”课后服务模式,在满足作业辅导刚需、消化大部分书写作业的前提下,开展相对固定的社团活动,为每天校外体育锻炼留足时间。家庭也要走出校外培训依赖,用好线上线下两个渠道,让“有问题,找老师”成为自觉;同时,要与孩子一起制定体育锻炼计划,开发体育锻炼项目,丰富锻炼内容方式。
做好监督。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引导全社会对“双减”落实情况进行有力监督。要组织责任督学等定期开展“双减”工作督导检查。同时,家校要形成互相监督机制:家长要监督学校作业布置情况,对不管不顾的超量作业说“不”;学校要对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及校外体育锻炼情况实行登记管理,对个别不顾孩子健康、热衷校外学科培训的家长,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干预;对不能科学有效安排孩子锻炼的家长,学校可通过家校沟通、“小手拉大手”等方式,做好督促与指导,确保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一小时高质量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