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语文开放性阅读题不该设置“标准答案”

近日,多地中小学的期末考试刚刚结束,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收到了一则微博喊话:“爷爷,北京东城区期末阅读题,海兰花妹妹心里想的是什么啊?”原来,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少年小说《乌兰牧骑的孩子》节选内容进入了2022年1月北京东城区初三语文期末考试阅读题,其中一题要求补写海兰花的内心活动,该区的许多学生表示题目太难,纷纷去作家的微博留言求助。

面对此种情境,作家热情发微博回应,并贴出阅读题对应的《乌兰牧骑的孩子》原著内容,为学生指点迷津。据了解,由于试卷的篇幅设置,作为阅读题的小说内容与原著相比删减许多,导致造成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感到这类题目太难,除了文章节选有删改,还与此类题目都有“标准答案”有关。

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重串讲分析、重标准答案、轻阅读整体感悟的倾向。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引导学生整体领会文章内容,而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将文章肢解开来,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串讲分析,深挖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所谓“微言大义”,其结果是学生不能越雷池半步,否则考试不得分。

前些年,一篇题为《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这位博主写的文章《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年高考语文阅读题,总分15分,作者试做题目,只拿了1分。该作者表示,出题老师似乎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比如,“请简要分析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一题,作者指出:“写到那里,顺手就用了‘格调’一词,哪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啊!”

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考、高考指挥棒出了问题,导致学生在平时的语文考试中绞尽脑汁地揣摩出题者的意图,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中考或高考语文试题每年都考现代文阅读,且分值较高。现代文阅读考试往往选择一篇课内或课外文章或段落,让学生读后解答后面的问题。问题多以填空题、选择题、分析题等形式呈现,考查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这样的评价方式必然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走向串讲分析的死胡同。解决这一问题,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大力改革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方式,加大主观题的比重,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比如补写海兰花妹妹心理活动的题目,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无论是实用文体的阅读,还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于相同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实属正常,这种解读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深刻与不深刻之别。

其次,中学语文教学还要解决阅读教学和整本书阅读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整本书阅读中,有些语文老师为了节省时间,不引导学生阅读原著,而是让学生阅读改编过的故事梗概,会大大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兴趣。

整本书阅读比单篇课文阅读更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如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所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课程化’太明显,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处处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没有阅读整本书,学生难以形成整体的阅读感受,也难以理解书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开放性  开放性词条  语文  语文词条  不该  不该词条  答案  答案词条  设置  设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