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增幅超21%;相比2017年,报考人数增加256万,增长1.27倍。(2月9日 半月谈)
乍一看,这一数据确实令人振奋。无论从个人学历提升的角度,还是从国民素质整体提升的角度,都值得肯定。但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高校学生考研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种:部分学生真心向研,因为热爱所学专业而考研;大多数学生是为了增加就业筹码,缓解就业焦虑;还有部分学生纯属跟风,因“不想当异类”而考研。
实事求是地说,“考研”成为潮流,一方面反映了部分学子对学术造诣和提升综合素养的追求,也可一定程度上纾解了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但是,其背后暗含的对高学历尊崇的负面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学历崇拜现象由来已久。从古代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到如今企事业单位招聘将学历作为筛选简历的首要门槛,文凭俨然已成为硬通货,并让学生、家长形成了这样的认知:想有好前程要读书,想有好姻缘要读书……文凭越高,未来就越光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科生、职校生陷入了无人问津的窘境。即便是本科、硕士乃至博士,也会因毕业院校、专业等因素形成明显的落差。
文凭价值的浮动也促使学生追逐更好的院校、更高的学历。当下,国内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部分院校的文凭含金量不高,加之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又进一步加剧了学历贬值,研究生干本科生的活、博士生干研究生甚至本科生的活成了普遍现象。与之相对,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削尖脑袋涌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争抢越来越少的岗位,西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一些岗位却面临着无人报考的尴尬。
综合有关数据,未来几年“考研热”现象可能还会继续。社会各方在肯定其积极一面的同时,还要重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学历歧视等。
鉴于此,在呼吁摒弃“唯学历论”的同时,还要积极思考如何构建更为完善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和用人体系,实现学历与职位“脱钩”,让“考研热”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