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极大地干扰了基层工作,不仅“劳民”,而且“伤财”。为此,中央三令五申,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形式主义工作作风得到一定改善,但在部分学校,形式主义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负责业务管理的中层干部无暇对教师进行业务上的指导,整日坐在电脑前没完没了地做材料;一线教师要用大量时间填表格、在各种学习软件上打卡、对各种常规教学活动拍照留痕……
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是简单的事情复杂做,不该做的事情却认真做。形式主义何以屡禁不止?因为一些管理者热衷于“加法思维”,总认为做得越多越好、越细越好、越复杂越好、投入的时间越长越好。
以学科组教研活动为例,教师带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参加教研活动,本是一件常态化工作,但热衷于“加法思维”的管理者却将其变成了复杂工程,不仅规定活动开展的时间及地点,要求活动全程录像并形成书面活动记录,甚至对活动现场是否拉横幅、摆鲜花等都提出了要求。活动结束后,教研组长将全部材料打包,上传给管理部门存档,管理部门再发布到学校公务群。如果一所学校有15个左右的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结束后,点击群里的活动材料就可能点到手指抽筋。
用“加法思维”开展教研活动,活动效果怎么样?教研组长将精力都用在“面子”上,根本没有精力顾及“里子”。教研管理采取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教师参加活动也会流于形式,等着拍照、录视频、点名了事。
有些部门的工作之所以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不是因为工作做得少,也不是工作没做到位,而是工作做得太多,多到分不清主次,甚至没了章法。凡事都用“加法思维”,势必会导致教师陷入低质量的忙碌。祛除学校中的形式主义,不妨从转变思维方式入手。
要善用“减法思维”,让教师从无意义的事务中走出来。以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为例,教学比赛的宗旨本是以赛促学,如今却发生了改变——复杂的备赛过程、大量提交材料,让比赛脱离了教学实际。让比赛回归本义,要用“减法思维”,重点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要厘清哪些事情需要“做加法”,哪些事情需要“做减法”。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有其特有的规律。滥用“加法思维”,会导致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陷入形式主义。滥用“减法思维”,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到底该用加法思维,还是减法思维,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总之,根除教育领域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必须学会用“减法思维”,把不该做的事情彻底减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