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好书读评】好的教育要提供摆放端正的镜子

最近,笔者阅读了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的著作《镜子的寓意——网络社会教育变革》,重新认识和思考了网络时代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教育面临的危机,以及变革中存在的挑战和方向。

该书开宗明义地指出:“教育的重要责任就是力求打造一面明亮光洁的镜子,引导人们从中去认识自己,实现自我认同。”(p4)无论是农耕社会、工业社会还是网络社会,人们都试图从社会这面“镜子”中获得教化,并在与社会的交往与实践中进行认识和行为调整、转变或者强化。随着虚拟世界的到来,社会这面“镜子”面临着破碎的风险,原因在于“网络社会创造了一个拓展人类新的生存空间,但是它同时也制造了一个让人类生命陷入迷茫与困惑的生存空间”(p29)。

毫无疑问,虚拟空间必将成为人类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只是这面镜子不像农耕社会那样简单与稳定,也不像工业社会易于自我反思和批判,而是具备了“放大镜”与“哈哈镜”的特点,即让个体的主观性得到充分放大,产生更多的幻想,也易于让人对客观事物以及对自己的对照产生虚假与扭曲。

在这样的背景下,直面网络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帮助人们建立合理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教育具备为人们提供认识自我与发现自我的特点。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埃尔克森认为,“人的自我认同感是在面对许多选择时逐渐形成的”。但人的自我认同并不是完全由天赋决定的,而是来自与他人的交往、接受的教育、不断的反思。

另一方面,教育本身也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知识的迭代倒逼教育发生变革。在谢维和教授看来,“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选择和差异化的世界,充满了比任何时代都丰富得多的海量信息……如果人们凭借主观偏好去选择信息时,信息的客观性就会受到忽视,甚至被遗忘……网络社会的碎片化造成了教育的非连续性”(p74)。

拿知识的非连续性来说,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之间的知识存在不一致和不和谐,比如,有的知识“百度”就能获得,还有掌握的必要吗?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明天还有用吗?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人们需要的知识还具备统一性吗?这些问题都没有既定答案。从学习的非连续性来看,网络学习的灵活性、随时性、随地性与随意性,是否意味着学校教育就要淡出历史舞台了?当学习“隔空发生”的时候,人们的学习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闲暇时间”与“自由时间”充足,是否会催生“快餐化”“躺平化”学习模式?再拿师生关系的非连续性来说,网络社会知识的获取如果脱离教师的讲授,教师的权威、地位和价值是否还会存在?师生关系会不会变得冷漠、麻木甚至趋于功利和世俗?这一切都不排除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人们在网络社会中逐渐“失真”,走向“迷失”与“虚无”。

反观当下种种教育现象会发现,教育已经在经历这样的危机——知识无用论的出现、网络学习效率低下、师生关系的矛盾与僵化、沉迷网络乌托邦的儿童……即便如此,在谢维和教授看来,“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虚拟世界的知识一定可以通过历史的筛选与检验,成为真正‘强有力’的知识,让人们自我认同的镜子‘破镜重圆’”(p128)。

谢维和教授提到一些极具建设意义的畅想,例如,辩证看待建构主义的功过,强调社会实在论的意义,承认知识的不可否定性、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防止知识的相对主义,避免知识的绝对主义……对此,他引用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迈克尔·扬在《把知识带回来——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建构主义到社会实在论的转向》一书中的观点——承认教育和学校课程知识与日常经验和常识知识的不同,并建立学校教育强有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强调教师如同医生一样的从业权威性,凸显学校知识的独特价值,真正促进教育公平。

这些洞见带给我们的启发是,面对挑战的同时也会迎来机遇,最好的办法是积极面对,大胆变革,尽教育工作者最大的努力,将教育活动始终引领在正确的航道。当然,这也考验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与决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端正  端正词条  摆放  摆放词条  好书  好书词条  镜子  镜子词条  提供  提供词条